就像电影一样,综艺真人秀忽然有了档期的概念。以往只有暑期档才备受关注,现在,一年四季综艺大战处处交火,没有最强只有更强。放眼7月,则有30多档真人秀入场厮杀,其中近20档是入伍新兵。我们不想评说单个节目的优劣,我们只想说这个最拥挤的七月背后,真人秀变了。(7月11日《北京青年报》)
7月初以来,国内各卫视豪强纷纷“摩拳擦掌”:有浙江卫视的《中国好声音》(第四季)、湖南卫视的《爸爸去哪儿》(第三季)、外加“新兵”东方卫视的《报告教练》、安徽卫视的《星动亚洲》等。打开电视机,整个屏幕充斥着种类繁多、“星”光熠熠、各种“出位”的真人秀节目。然而,轮番轰炸下,又有多少真人秀节目成了炮灰?一方面观众手摁遥控器到摁“瘫”;另一方面,制作方为求高收视、下血本“逼疯”。
在一个娱乐至死与消费主义盛行的年代,我们或许应该对综艺节目“泛滥”持有一颗包容、乐观的心态。荧屏综艺泛滥,真人秀节目“绽放”,或许只是国内真人秀节目成长发展的一个上升阶段,先有量变才能达到质变,不论如何,在真人秀节目火热的今天,乐观地看,国内综艺节目制作仍处于“未成熟”的青春期,遭遇迷茫与盲目或许不可避免,但令人堪忧的是,真人秀以及综艺节目陷入“恶性循环”,在谋生存、求收视、拼大牌、搏出位的厮杀中迷失方向,缺乏反思,最终成为一场浮华造作的幻影。
实际上,国内真人秀热不过是全球娱乐盛行与综艺泛滥的一个缩影,相比于欧美一些以“教处男如何破处”、“裸体男女户外相亲”、“电椅测谎”的大尺度真人秀节目,国内真人秀节目不过打打“感动牌”、“口水战”、“大牌明星秀逗逼”等,总的来说要规矩得多。但无论是大尺度、“吓死人不偿命”、挑战“三观”,还是小打小闹、矫揉造作的“真情戏”,真人秀节目的泛滥似乎真的应验与宣告了娱乐至死的寓言。
从精英到俗世,从俗世到媚俗,真人秀节目也如过往云烟一般,乐过、笑过、哭过之后,什么都未剩下。这样说或许不对,因为或许会剩下一些被抬高身价的明星、因节目“成功”获利的电视台与广告商,还有一大群被娱乐滋润过的观众。波兹曼曾在《娱乐至死》中言道“有两种方法可以让文化精神枯萎,一种是奥威尔式的——文化成为一座监狱;一种是赫胥黎式的——文化成为一场滑稽戏”。就目前来看,赫胥黎的推论或许更契合当下娱乐主义、综艺节目火爆盛行的现状。
这种现状有其无奈与困顿,电视台与制作方为求生存、谋收益,一方面不得不迎合受众口味,做“更娱乐”、“更出位”,反过来说,真人秀的泛滥成灾、娱乐靡靡也“惯坏”了受众、培养了受众对真人秀节目的“挑剔”口味。当观众喝惯烈酒时,电视台改送一杯汽水,或许难得到观众买账,甚至会落得“搪塞”之嫌。
可以想见,在真人秀热潮下,还会有更多的节目新军涌入,不管是求收视、圈钱还是其他目的,同样也会有更多的节目成为炮灰。这样的厮杀,或许在当下综艺娱乐风潮的“丛林法则”中会存留一些所谓的“强者”,但就目前来看,这些强者无不属于“大明星”、“大制作”、“高成本”、“大宣传”的“进口货”。滑稽戏后,烧了钱、有的明星爆红。但曲终人散的背后,留下更多的是原创力的不足、昙花一现后的虚无和成为炮灰的无奈。
文/刘丽
(辣味时评,一扫就行!欢迎各位亲爱的作者关注红辣椒评论官方微信!同时官方微信平台将不断推荐展示优秀作者!)
来源:红网
作者:刘丽
编辑:刘艳秋
本文为红辣椒评论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