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大学“旧教材”之弊,揭出专业乱设之殇

来源:红网 作者:薛家明 编辑:刘艳秋 2015-07-14 00:01:32
时刻新闻
—分享—

  7月上旬,大学考试季,一个本属于收获的季节,但对北京一所211高校的学生杨柯来说,她所收获的却是一个大问号——大学究竟能教给我们什么?回顾过去一个学期的学习,杨柯感到“十分失望”。杨柯告诉记者,其所学的传媒专业,上课时老师颇有兴致地播放起了上世纪80年代的一部电视剧《公关小姐》,而这部所谓的教学视频,却是上个世纪90年代新闻专业学子的“教材”。(7月13日《中国青年报》)
  
  客观的说,高校课堂上出现老教材,并无原罪。道理很简单,经典之所以被称作经典,就在于其思想性和知识性,难以超越。比如,《论语》虽然已问世了两千多年,可到现在“德不孤必有邻”“三人行必有我师焉”等经典论述,依然是现代人修身处世的圭臬。试问,这样的经典出现在中小学课本中,过时么?同样,只要思想性、知识性不过时,在课堂上使用80年代的老教材,有何不可?
  
  《公关小姐》是我国最早的反映改革开放和公关行业的电视连续剧,具有一定的研究价值。应该说,将之作为《公共关系》课的教材,并无不妥之处。可为何学生却对这些老教材非常反感,甚至觉得这是浪费时间呢?一个重要原因是,部分院校师资力量薄弱所致。我们知道,同一首《传奇》,不同的人演绎,效果截然不同——王菲唱起来是天籁之音,让人回味无穷;而贾玲哼起来却如女汉子的嘶吼,令人反胃。可见,学生不感兴趣,并不是教材过时,而是教课的老师“内功”太差。试想,一个理论素养低,只会照本宣科的教师,即使是新教材,能给学生带来新鲜感么?
  
  由于盲目追求大而全,很多学校院系之间、专业之间,实力严重不均。而高校新设专业,往往是“什么火设什么”,远离学校主干学科,最终沦为边缘学科,师资力量薄弱、就业率堪忧。以杨柯所学的新闻专业为例,因为刚开了5年,又蜗居在经济类大学中,自然沦为弱势专业。甚至,学生升入大三,对传媒专业尚没有一个清楚的认知和系统的理解。试问,进入这样的院系,不是等于在浪费同学们的青春么,怎么可能不怨声载道?因此,学生对“公共关系课用上世纪80年代教材”的抱怨,更是对自己深陷弱势专业的发泄。
  
  由于高考是以学校为单位录取,这也造成许多高分考生,进了理想的大学,却掉进了“差专业”里,就业压力徒增。对考生而言,这无疑是最大的不公。那么如何改变高等教育面临的这种窘境?一方面新增专业要考虑自身实际,慎重选择。试想,文科学校看到别的大学机械制造就业火爆,也跟风而上,能有好果子吃么?因此,高校新增专业一定要根据自身实际,慎重决策。
  
  更重要的是,高校需建立专业预警及退出机制。我们选人用人一直遵循“能者上平者让庸者下”的原则。同样,大学的专业设置,也该制定扩招与退出机制。对那些师资充足,就业前景好的专业,应适当扩张。而对就业前景堪忧的专业,应予以就业率预警。对连续多年就业率偏低的专业,应缩减招生人数,并适时启动退出机制。唯有如此,才能让消灭“差专业”的存量。
  
  大学旧教材之弊,揭出专业乱设之殇。其实,学生对“公共关系课用上世纪80年代教材,感到十分失望”。更是对高校专业不合理设置和师资严重失衡的抱怨。希望各高校能读懂这种抱怨的醉翁之意,依据自身情况合理调整专业设置。更希望教育主管部门能够及时出台专业预警及退出机制,根治专业设置之殇。
  
  文/薛家明

辣味时评,一扫就行!欢迎各位亲爱的作者关注红辣椒评论官方微信!同时官方微信平台将不断推荐展示优秀作者!

(辣味时评,一扫就行!欢迎各位亲爱的作者关注红辣椒评论官方微信!同时官方微信平台将不断推荐展示优秀作者!)

来源:红网

作者:薛家明

编辑:刘艳秋

本文为红辣椒评论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

本文链接:https://hlj.rednet.cn/c/2015/07/14/3736740.htm

阅读下一篇

返回红网首页 返回红辣椒评论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