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新闻不能以“闻所未闻”制造噱头

来源:红网 作者:知风 编辑:夏熊飞 2015-07-16 00:05:57
时刻新闻
—分享—

  这几天,在义乌做生意的小张特别委屈,因为全国网友都在骂她“太狠心”。之所以遭来众人非议,是因为7月12日上午,义乌本土论坛上出现了一则帖子。大致内容是说,一个开宝马轿车的年轻妈妈,不小心把两三岁的儿子锁在车里,结果舍不得砸窗,让孩子在车里哭了半天。其实,开锁师傅来之前,她就已经砸过窗,参与救援的消防员也证实了这一说法。(7月15日《钱江晚报》)
  
  这位年轻妈妈被全国网友骂她“太狠心”,显然不是一个义乌本土论坛的能量了。如果没有更多的媒体“跟进”,也不会在网上引起了“轩然大波”。在这其中,无论是“跟进”的媒体还是热心的“看客”,以及义正词严的评论人士,都似乎缺乏了基本的判断常识。试想,买得起宝马轿车的家庭,女主人怎么会把车辆看得比自己孩子的生命还重?反之,买不起宝马轿车的家庭,也不会用自己的孩子换宝马车的。
  
  现在,事情发生了逆转,根本不是这回事。然而,说得头头是道甚至骇人听闻的“新闻”,发生“逆转”的事例并不少见,有些甚至“逆转”了再“逆转”。为何不少本身并不复杂的事情,会发生失实并被以讹传讹?首先应该是新闻报道在争取时效上的草率,还可能是为了追求“眼球效应”的夸大其词。因为,在诚信式微、道德滑坡的现实下,常见的不道德行为或违法现象,都已不足以成为“新闻”了。面对各种“故伎重演”,媒体人当然不好意思“老调重弹”,想让显得平淡的“新闻”变得闻所未闻,添加“噱头”甚至虚构情节,就成了吸引眼球的有效手段。
  
  其次,为何“虚假”新闻会引起舆论信以为真的反响?除了社会的浮躁风气让人不善于冷静思考外,诸多令人匪夷所思的真实新闻,也形成了人们“林子大了什么鸟都有”的共识。比如官员“雷语”,都是突破常识的,令人意外的。当人的神经经常受到这种意外的刺激,接受荒唐事物的能力也在增加。一副“曾经沧海”的姿态,无论再离奇的“新闻”,“不管你信不信,我信了”。
  
  然而,新闻事件屡屡被“逆转”,不是引发一场场闹剧这么简单。假如被“逆转”的只是如这起“母亲太狠心”事件,最多是当事人蒙冤,不会引发不良的连锁反应,因为,没有人会去响应和模仿。但如果像“扶不起”之类的公共事件,一旦失实,引起的社会后果是相当严重的。特别是当“逆转”也有被权力用作危机公关时,往往难以真正起到返璞归真的作用。
  
  因此,新闻不能以“闻所未闻”制造噱头。无论是媒体对于社会的责任,或是作为社会监督职能的公信力,都必须以客观公正的立场,严肃严谨的态度,发挥惩恶扬善的作用。作为新闻受众,以及紧随其后的评论人士,也应该加强自己的思考和判断能力。只要仔细观察就不难发现,即使是总体属实的新闻报道,为了吸引读者,也会有意无意地回避事件的前因后果,让事件变得更加离奇。实际上,不少看似不可思议的事件,都是有着可能让人“情有可原”的依据的。可惜,某些因利益驱使或猎奇心理造成的“虚假”新闻,以及随之煞有介事的评论,还是大有市场的。
  
  文/知风

辣味时评,一扫就行!欢迎各位亲爱的作者关注红辣椒评论官方微信!同时官方微信平台将不断推荐展示优秀作者!

(辣味时评,一扫就行!欢迎各位亲爱的作者关注红辣椒评论官方微信!同时官方微信平台将不断推荐展示优秀作者!)

来源:红网

作者:知风

编辑:夏熊飞

本文为红辣椒评论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

本文链接:https://hlj.rednet.cn/c/2015/07/16/3738888.htm

阅读下一篇

返回红网首页 返回红辣椒评论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