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莫让“凉民证”亵渎民族的记忆

来源:红网 作者:薛家明 编辑:刘艳秋 2015-08-22 00:11:29
时刻新闻
—分享—

  据网友反映,江西萍乡市旅游发展委员会(原萍乡市旅游局)在武汉宣传萍乡旅游,派发了两万份“凉民证”,引起争议。8月21日,该委员会办公室一名工作人员向澎湃新闻证实,为宣传萍乡旅游,萍乡市旅游局今年6月份在武汉发放过“凉民证”,不过,只在武汉发放过,而且只发过一次。(8月21日澎湃新闻网)
  
  随着“9·3”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纪念日的临近,全国各种抗战纪念活动正逐步升温,然而相应的,一些搭车消费,也接踵而至。这不,萍乡市旅游局“适时”的推出了“凉民证”。尽管有关部门一再辩解,发放“凉民证”只是推广萍乡旅游的一种宣传方式,其主要目的是推介武汉市民来武功山纳凉避暑。但为何是与“良民证”谐音的“凉民证”,而不是避暑证、优惠券,显然“凉民证”不能不让人浮想联翩。
  
  其实,早在2012年,就有湖北恩施旅游景区曾在武汉发放“凉民证”,引起网友疯狂的吐槽与拍砖。“前事不忘后事之师”,萍乡旅游局为何有勇气复制这个被骂得体无完肤的“老桥段”呢?答案不言自喻,无非是借着消费历史,做搭车营销。而且,从营销效果上看,是非常成功的。我相信“凉民证”宣传过后,大多数人与笔者一样,知道萍乡不止是出了大师王林,更是一个不错的避暑地。
  
  但问题是,搭车消费历史宣传效果有了,可社会影响呢?显然全是负能量。对那些经受过日军铁蹄蹂躏的老人来说,颁布“凉民证”是在揭伤疤,刺激他们的神经。而对于历史观、世界观并非成熟的青年来说,颁布“凉民证”是在引导他们解构历史、娱乐历史。而且,从长远看发放“凉民证”的萍乡,虽然搏出了一点名头,但也必然会被世人所不齿,喧嚣之后未必会游客如织!
  
  事实上,搭抗战的快车,亵渎民族的记忆,“凉民证”并非孤例。近年来,热播的抗日神剧也有异曲同工之妙。比如,一些抗日剧中,“鬼子”总是被打上狰狞弱智无能的标签,“手撕鬼子”“手榴弹打下飞机”“掌劈日军”“数公里外爆头日军将领”屡见不鲜,以至有网友吐槽“日本鬼子在中国坚持8年真不容易”。试问,如此“美化”历史、戏谑历史,能给我们的下一代带来正常的历史记忆么?他们能在这段历史中,吸收健康的“营养”么?
  
  莫让“凉民证”亵渎民族的记忆,莫让搭车营销解构历史的伤痕。特别是,在抗战70周年胜利纪念日即将来临的神圣时刻,我们更该对历史,多一点尊重、多一点敬畏,少一点无厘头式的戏虐、少一点“凉民证”式的炒作,这才是我们正确拥抱历史的姿态,也应该是我们经商、从政、做人的底线。也只有这样,我们才能以史为鉴,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文/薛家明

辣味时评,一扫就行!欢迎各位亲爱的作者关注红辣椒评论官方微信!同时官方微信平台将不断推荐展示优秀作者!

(辣味时评,一扫就行!欢迎各位亲爱的作者关注红辣椒评论官方微信!同时官方微信平台将不断推荐展示优秀作者!)

来源:红网

作者:薛家明

编辑:刘艳秋

本文为红辣椒评论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

本文链接:https://hlj.rednet.cn/c/2015/08/22/3772621.htm

阅读下一篇

返回红网首页 返回红辣椒评论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