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淮南女大学生扶老人事件在等到警方的《道路交通事故认定书》之后,并没有画上句号。9月23日,女大学生小袁向安徽省淮南市交通管理局提交了复核申请。工作人员对小袁表示会按照工作程序处理此事,并在5个工作日之内作出答复。(9月24日《北京青年报》)
扶不扶?扶不起,成了当下见摔之后的良心拷问。通过新闻报道和警方查证,确实存在少部分讹人、敲诈的“扶人事件”,一时间人心惶惶、“唯恐见摔”,对此纠结万分、徘徊不定。安微淮南女大学生扶老人事件,再次引发了舆论的轩然大波,双方各执一词,互不让步。警方认定后,女学生仍然心存疑虑,坚守立场。时至今日,舆论也不知该偏向何方,也不知到底谁对谁错。
或许看官们都在心里默默期待警方的复核,因为复核结果一出,或是一方主动承认自己有错,才能印证心中的道德标准,也就才能更加坚定到底该不该扶的决心。其实质,并不能完全纠结于一个特殊性质案例的结果,不管是老人讹人也好,还是女大学生推责也罢,都与扶不扶没有直接的关系。
中华民族是一个崇尚道德的民族,助人为乐、尊老爱幼、舍己为人都是优秀的传统美德,也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根本要义之一。如果因为个案的敲诈勒索便摒弃道德的“皇冠”,无异于因噎废食。即使存在讹人的情况,那也仅是微乎其微的概率,毕竟还有“我有医保”这样的正能量作为支撑;纵使对方真的讹了你,相信公平公正的法律会还你公道。因此,讹不讹?扶不扶?都是道德层面的问题,本无异同。
道德是我们的精神粮食,是一个人、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安身立命之本。人与人之间的友情绵绵悠长、淡泊如水,靠的就是彼此把人品道德作为维系。女大学生不管有没有撞伤老人,她的行为都是值得肯定的,是内在道德差遣的本能行为。至于后续的纠纷仅是监控死角、受害者和当事人各执一词的结果。个中的谁对谁错,也只有用道德良知来作为评判。
“摔倒有风险,扶人需谨慎”。这或许是一句调侃话,但也是一句实在话,看见老人、小孩或是其他人摔倒,道德的本能呼唤我们去搀扶,但是道德的良知也会警惕我们讲究方法,求证取材后方可理直气壮、放心大胆去扶。扶人的“道德经”是一本传递正能量的“圣经”。
文/高明
来源:红网
作者:高明
编辑:刘艳秋
本文为红辣椒评论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