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系大学生“评论之星”选拔赛参赛作品
前不久,一波三折的“安徽女大学生扶老人”事件将“老人该不该扶”这个命题推到了舆论高地。一时间,“坏人变老了”、“道德沦丧”等观点拷问着我们传统的价值观。然而还没等这件事情水落石出,老人们这次又摊上事儿了。
国庆黄金周,“中国老人日本碰瓷”一直高居微博热搜榜。@小小小力SAMA4号在微博上声称:京都大学读书的孙同学在打工的店里看到了一则告示,称今年8月,一名中国老人在日本京都祇园旅游时”碰瓷“,一名日本餐厅老板赔偿了10万日元,约合5300元人民币,目前祇园附近店铺现在家家张贴此文,以提醒民众,如遇中国人碰瓷儿,“别软弱、先报警”。紧接着,某知名记者经过采访称“碰瓷”事件是真的,受访的日方官员还例举了其他几个中国人在日本“碰瓷”的案例。报道最后,记者提醒中国游客“走出国门要遵纪守法”。
一石激起千层浪,有些网民质疑记者采访水平,认为当事人没有采访;有些人则称老人丢脸丢到国外去了。事实证明,不会反转的新闻都不是好新闻。不到一天的时间,相关当事人出来澄清:老人的确是被撞伤。不仅如此,还在微博上晒出了医药清单和老人受伤的照片。日本方面的当事人也将配合媒体,说明事情真相。
说到底,这是一起被媒体和网友“建构”出来的新闻。早几年的“彭宇案”到上个月安徽女大学生扶老人事件、郑州老人倒地拍照搀扶事件,“老人”的标签已经被妖魔化。我们对“老人”形成了刻板印象。在过去接触的大量新闻媒体报道中,扶老人作为一种尊老爱幼的道德美德已经被消解,取而代之的是被敲诈,被碰瓷的负面标签不断地固化我们的思维。所以,当看到“中国老人日本碰瓷”这个新闻,我们会不自觉的将已有的认知调动起来,不去探索信息,追求真相,直接按照已形成的固定看法得出结论。这虽然简化了认知过程,但是我们却忽略了既有的事实。所以,这起假新闻会引起广大网友的如此大的关注也就不奇怪了。
戈夫曼明确为框架做出了这样一个定义:人们用来认识和阐释外在客观世界的认知结构,人们对于现实生活经验的归纳、结构和阐释都依赖于一定的框架,框架使得人们能够定位、感知、理解、归纳众多具体信息。当框架理论被引用到新闻研究领域,由此诞生了新闻框架。在一定的新闻文本中,新闻框架通过一定的符号体系表现出来,这些符号形成对新闻事件有意义的阐释。“中国老人”、“碰瓷”等这一系列本身就带有感情色彩的词汇被媒体采用,媒体在一定程度上向我们提示新闻事实的性质和意义。加之我们对老人的固有成见,所以媒体和我们共同成就了这一次的假新闻。
不过,假新闻毕竟还是新闻,我们对“老人”的标签并不会随着这次新闻的出现而改变。“老人”被我们已有的认知框架化,我们要做出的努力不仅仅是改变这个既有的成见,更重要的是如何让“坏人变老了”这个伪命题不再出现在公众视野中。
文/马婉莹
(辣味时评,一扫就行!欢迎各位亲爱的作者关注红辣椒评论官方微信!同时官方微信平台将不断推荐展示优秀作者!)
来源:红网
作者:马婉莹
编辑:刘艳秋
本文为红辣椒评论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