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系大学生“评论之星”选拔赛参赛作品
近日,宁波大学阳明学院组织了一次写家书活动,2907名大一新生给自己的父母家人写了一封家书。然而浓情的家书寄出去不到一个星期,学校已经陆续收到50多封退信。“家庭信息不详细、(收)寄件人没有写姓名、收寄件人位置写反了……”各种奇葩理由层出不穷。(10月10日《钱江晚报》)
“洛阳城里见秋风,欲作家书意万重”。家书,曾经是一代代人心灵间的桥梁,一封封家书承载的不仅仅是一份份浓厚的爱,更是在千百年积淀中成为了一种浓重的文化图腾。家书的真实和真情犹如一片静谧的田园,让人流连忘返。然而在微信、QQ等现代电子通讯如此发达的今天,家书似乎离我们越来越遥远,最后只存活在了我们的记忆里。尤其是在“90”后的年轻人中,很多人甚至连书信的格式都不知道,以致一封封饱含真情的家书遭遇了被退回的尴尬。那么,当时间走到今天,我们是否还需要一封家书?
高校组织学生给父母书写家书,是一个非常值得提倡的活动。学生书写家书不仅是对传统文化的重温,更是给了两代人吐露心声的机会。在沟通工具琳琅满目的今天,交流虽然更加方便快捷了,但长辈和子女的沟通却愈发困难。之前就有媒体报道过一位老人因为子孙在自己寿宴上都抱着各自的手机玩而无人说话,一怒之下将桌子掀翻。这也折射出了如今子女与长辈间心灵交流的匮乏。一封家书,可以将亲子间平时难以说出口的话流淌到彼此内心的最深处,也是浮躁之中的一次心灵沉淀。
与学校教育不同,家书中蕴含着的传统道德的教育力量不可替代。父母可以通过家书倾听儿女的心声,也可以把自己的人生经验传授给儿女,教会他们如何去践行那些抽象的道德。从古时诸葛亮《诫子书》中的“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再到近代《傅雷家书》里的“得失成败尽量置之度外,只求竭尽所能,无愧于心”,现在读来依然字字千钧,句句感召。
家书也是中国历史和传统文化中一个相当重要的符号。家书在中国延续了千百年,早已成为了一种珍贵的文化遗产,每一封家书都是一个时代的缩影,即使到了今天,我们也不能将这些文化遗产遗忘,而是要把这种文化传统传承下去。
让我们欣慰的是,虽然有年轻人因为不知书信的格式而遭遇到了退信的尴尬,但绝大多数的年轻人还是将满载亲情的家书送到了父母手里,也送到了彼此心里。想要传承家书文化,让更多的年轻人铭记传统,像这种让年轻人给父母写家书的活动是必不可少和值得倡导的,此外像家书收集活动、传统家书展览活动也是很好的方式。只有这样,家书才不只是老年人用来怀旧的寄托,而是更加具有现实意义。
“家书抵万金”的日子或许只能从旧书上看到了,但时至今日,我们依然需要一封家书,这封家书,来的还不太迟。
文/王晓东
(辣味时评,一扫就行!欢迎各位亲爱的作者关注红辣椒评论官方微信!同时官方微信平台将不断推荐展示优秀作者!)
来源:红网
作者:王晓东
编辑:刘艳秋
本文为红辣椒评论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