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系大学生“评论之星”选拔赛参赛作品
郑州地铁一号线最西端站名究竟该叫“丁楼站”还是“工业大学站”?近日,由于对这个问题难以达成共识,位于该站附近的丁楼村和河南工业大学再起争端。为此,河南东方今报旗下微信公众号“时话实说”发起投票,共13000人参与,结果显示超过八成的投票者支持命名“工业大学站。”(10月11日澎湃新闻网)
“超过八成投票者支持命名‘工业大学站’”,这个投票结果科学吗?能真正反映民意吗?显然很值得怀疑。首先,通过了解新闻背景可以知道,争地铁名的双方,一方是村民总数不过数千的丁楼村,另一方却是仅在校生都接近三万的河南工业大学,人数上的差别导致丁楼村在“微信投票”这种方式上明显处于劣势。试想,一共13000人参与投票,如果河南工业大学宣传做得足够彻底,只需不到一半的在校生参与投票即可稳操胜券。其次,“微信投票”这种走在时代前端的民意测验方式,对很多根本不懂网络的村民来说,完全是“有心无力”,即使再怎么想要呐喊,不知微信为何物的他们都无法在网络平台上发出自己的声音。因此,我们可以得出结论,在这个事件中,“微信投票”得出的结果是不科学不具有代表性的。
近年来,随着网络的兴起和上网人数的增加,通过网络来测验民意的方式日益受到媒体的青睐,在一篇新闻报道下附上几道与新闻有关的选择题已成为媒体的惯例。的确,网络民意测验好处多多。往小了说,它方便快捷,编辑只要把问题打出来,剩下的一切,从投票结果到数据分析都由网络自动生成;往大了说,它节约环保,节省诸多人力物力财力,还能实现与读者的良性互动,展现媒体“关心读者”的一面,这么好的工具谁不用?使用“网络民意测验”是媒体的创新,它也的确对反映民意有一定的帮助,这点无可厚非。但问题在于,网络民意测验并不等于民意,尤其是在某些涉及非网民群体的问题上,因为网络民意反映的是“网民的意见”,而不是“人民的意见”。网络民意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但如果把它作为决策的依据,那的确是高估了它的科学性。
什么问题适合做“网络民意测验”,什么问题不适合?一般而言,当涉及的主体大多数为网民群体时,网络民意才有可能代表民意。例如此类问题:“您对三大运营商目前做出的流量当月不清零改革是否满意?”“《泰囧》和《夏洛特烦恼》这两部电影您更喜欢哪一部?”或者“您是否曾经有与‘青岛大虾’类似的遭遇?”,这类问题的共同点是涉及的利益群体或者关注它的社会成员大多有着网民身份。而在此类问题,例如“在你看来目前的粮食价格是偏低还是偏高?”或者“您是否赞同农村边远地区撤校合并?”,与这类问题利益攸关的群体大多数是不上网的,网络民意测验的结果无法体现他们的诉求。
此外,网络民意测验还有一大缺陷严重制约了它的科学性,即“网络民意是可以被操控的”。网络的匿名性、利益团体的策划及网络水军的存在使得网络投票结果有了很大的水分。我们经常遇到有人日夜不停地在空间、朋友圈、贴吧等发链接:“我正在参加XX比赛,请为我投一票”,这还只是个人试图控制投票结果的行为。在如今这个只看转发量评论量的网络舆论场,一个策划团队完全有能力把某个本来不具新闻价值的话题炒热,至于利用水军操控某个投票结果,就更是不在话下。这也就解释了为什么总能看到那么多在我们看来“完全不可思议”的投票结果,不是因为“其他投票人脑子进水了”,而是在这背后有一只“看不见的强大的手”。
民意测验的方式有很多种,毫无疑问,网络是其中最为方便快捷的一种,但媒体不能因此而依赖上它,从而对其他方式弃若弊履,毕竟没有一种方法是万能的。列宁说,真理往前走一步,哪怕是一小步,就是谬误,当本应反映人民呼声的网络民意测验被滥用,它就再也不能发挥出曾经拥有的力量。
文/杨平
来源:红网
作者:杨平
编辑:夏熊飞
本文为红辣椒评论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