虚假大学寄食在“瞒与骗”的把戏上,就像是“割不完的韭菜”,虽然年年都在曝光,年年都在打击,但总能“春风吹又生”。究其原因,主要是违法成本太低、监管存在“真空地带”,而人们对学历的旺盛需求、假文凭的乘虚而入,则是虚假大学难以取缔的深层根源。
虚假大学的存在,首先是因为犯罪成本太低,而监管难度太大。花几千块钱,请设计师东拼西凑个网页,通过代理租个国外的服务器,一个假模假样却足够忽悠人的“大学”就开张了。有的虚假大学就是一个网站,IP地址还设置在国外,工商、网信、电信等部门的监管又不能时时全覆盖;教育部门鞭长莫及,而公安部门则是民不告、官不究。这样一来,虚假大学正好钻进了监管的“空白地带”。
监管的缺失令虚假大学无惧曝光,换个“马甲”照样招摇撞骗。因此,必须以虚假大学的曝光为契机,改进和完善预防、治理、监管模式。从做好正规高校名单的信息披露,方便公众查询,到严格域名注册、及时封杀网站,再到严厉打击涉嫌虚假宣传、无证经营、伪造学历公章等违法行为,教育、公安、工商、电信等部门应加强联动,在信息共享的基础上,通过综合执法与治理,消除虚假大学的生存土壤并切断其违法产业链。
当然,虚假大学难以根治,和全社会文凭至上的情结不无关系。应该看到,虚假大学屡禁不止表面上是因为监管问题,实质上则是因为我国社会的“学历情结”浓重,加之相关部门疏于对学历真实性的审查验证,导致假文凭乘虚而入,为虚假大学创造了市场空间。从另一个角度讲,苍蝇不叮无缝的蛋,行骗还需要受众的“配合”,说到底,买假文凭的人是在为虚假大学当“帮手”。
所以,虚假大学的真问题是假文凭问题,而假文凭现象又和我国“学历社会”有关。针对这一问题,必须严格学历审查,狠刹假文凭之风,并着力扭转观念盲从问题和唯学历论的单一用人评价体系。要想釜底抽薪,就得从学位授予制度等方面着手,努力构建“重学历更重能力”的人才评价体制,以此根除虚假大学生存的土壤,让假文凭从“职场敲门砖”变成废纸一张。
从某种程度说,民间版本的“虚假大学警示榜”,也是向监管部门发出的“警示榜”,更是向学历社会发出的“警示榜”。鉴于此,整治虚假大学,必须标本兼治,在加强监管的同时,改革人才评价制度,淡化社会的学历情结,推动教育制度、就业环境、文化理念方面的综合转型,实现治理模式从“割韭菜”转向“除根”。
文/李广来
来源:红网
作者:李广来
编辑:夏熊飞
本文为红辣椒评论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