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涿鹿“三疑三探”换来“三疑三叹”

来源:红网 作者:维扬书生 编辑:夏熊飞 2016-08-05 00:02:41
时刻新闻
—分享—

  河北省涿鹿县教育和科技局原局长郝金伦任内实施了“三疑三探”等多项教学改革,因为家长们担心孩子成绩受影响,争议与质疑始终伴随着改革过程:两年里遭遇两次大的反对浪潮,以及一次群体性事件。涿鹿县委、县政府叫停了“三疑三探”改革。7月11日,郝金伦宣布辞职。(8月4日《新京报》)

  最近网上热传的河北省涿鹿县教育和科技局局长郝金伦一段辞职演说引起广泛争议。郝金伦辞职源于他在涿鹿县中小学力推的“三疑三探”教育改革被叫停。因为家长们担心孩子成绩受影响,这项改革自推行起就风波不断:两年里遭遇两次大的反对浪潮,以及一次群体性事件。小小的一个县城因为此项教改风波一下子变得全国知名。

  其实郝金伦力推的“三疑三探”教学模式并不是他的“发明创新”:早在2003年,原任河南西峡县教研室主任的杨文普带领全县教研人员及部分中小学校探索出了“三疑三探”课堂教学模式,这一模式由设疑自探、解疑合探、质疑再探、运用拓展四个环节组成,与传统的填鸭式教学模式截然不同,杨文普2009年任西峡一高校长,在西峡一高推广“三疑三探”教学方法,该校连续两年本科上线率达到95%,重点大学录取率达到30%,于是“三疑三探”在全国教育界引起不小的轰动。一个在邻省开花结果且好评如潮的教学模式,移植到涿鹿来遭遇水土不服,个中原因究竟何在?莫非真的像《晏子春秋》里说的“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叶徒相似,其实味不同”?

  笔者以为,涿鹿“三疑三探”教改,落到教师疑、学生疑、家长疑的“三疑”的悲惨结局,留下了值得推行教育改革者深思的“三叹”:

  一叹:改革必须遵循“小步慢走,渐进到位”的规律,切忌盲目冒进。“三疑三探”的教学模式在“原产地”本生也不是一蹴而就的,原任河南西峡县教研室主任的杨文普等人在经过长期探索后方才总结出这一套新的教学模式,并在西峡一高推开后取得圆满成功,2014年4月7日至11日,郝金伦亲自带队,涿鹿县教科局一行28人到河南省西峡县学习“三疑三探”,2014年5月,涿鹿第一批“三疑三探”实验班建成,2014年5月22日,涿鹿县教科局印发《关于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工作的实施方案》,标志着涿鹿县新一轮教学改革正式开始。可以说,郝金伦借鉴西峡县这一教学模式并没有按照先试点后推广的一般程序,从取经到推广,短短一个多月!这让许多基层学校的领导、教师、学生等一时难以接受。即便通过行政手段强推,效果肯定难尽如人意。

  二叹:改革必须遵循教育自身发展规律,切忌照抄照搬外地模式。从教育实践来看,教学模式千万种,但没有一种模式“放之四海而皆准”。西峡有西峡的校情学情,涿鹿有涿鹿的校情学情,适合的才是最好的,要把西峡的教学模式与涿鹿的具体实践相结合,走西峡模式涿鹿化的路径。照搬照套外地“先进”模式,最终能否成功让大家心里都没有底儿,这样的改革自然让校长们感觉压力山大,如果升学率下滑,校长很可能受到批评指责甚至身败名裂,一线教师长期习惯旧有的满堂灌模式,现在改为“三疑三探”,教师们觉得课堂效率低下,无法完成授课任务,家长则不愿意把自己的孩子当试验品。因为在高考的竞争中,家长和学生输不起。郝金伦说:“满堂灌、题海战术以及对孩子们野蛮地张榜公布成绩等,在我郝金伦看来都是误人子弟……”,但适合涿鹿的教学模式是不是一定就是“三疑三探”?显然郝金伦并没有花时间进行广泛调研和科学论证,做足这方面的功课。

  三叹:改革必须尊重民意,充分考虑群众的承受能力,尊重民意应成政策制定的自觉。涿鹿“三疑三探”模式的全面推广,缺少的正是一个民意调查的重要环节。因为没有充分的民意作基础,老百姓对这项改革一开始就非常怀疑,这其中既有学校领导,也有一线教师,更多的质疑和不满来于学生家长。教育是涉及千家万户的民生工程,教育主管部门推行的政策是作用于教师学生和家长身上的,是实现社会公共利益的,社会公众是政策的主要对象和参与者,任何政策都必然要考虑到公众的实际诉求和需要,如此才能最大限度地保证公众利益和公共利益,才不会背离改革的正确方向。

  文/维扬书生

来源:红网

作者:维扬书生

编辑:夏熊飞

本文为红辣椒评论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

本文链接:https://hlj.rednet.cn/c/2016/08/05/4052285.htm

阅读下一篇

返回红网首页 返回红辣椒评论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