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被滥用的“网络俗语”该治治病了

来源:红网 作者:凌瑶 编辑:夏熊飞 实习编辑 林旻煜 2016-09-15 00:02:32
时刻新闻
—分享—

  9月12日,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兼秘书长王晨出席纪念《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实施15周年暨国务院颁布《关于推广普通话的指示》和《汉字简化方案》60周年会议并发表讲话。谈到当前语言文字规范应用面临网络时代的新挑战,王晨指出,各级语言文字工作部门要妥善处理各种语言文字之间的关系,积极回应社会生活中外文的过多使用、网络低俗语言的滥用等问题,营造文明规范使用语言文字的社会环境。(9月14日人民网)

  “网络俗语”是互联网全民信息时代的伴生品,其通俗易懂、形象鲜明的主要特点受到了广大网民的青睐。现实生活也随处可见“网络俗语”,它给民众的沟通带来了轻松愉快的氛围。随着“网络俗语”的持续火热,网上掀起了一股“网络俗语”泛滥潮,则给现实生活带来了诸多问题。

  对于民众自身来说,它迎合了部分网民在现实生活中语言约束的逆反心理,从而解放了这一人群的天性,造成了“网络俗语”情绪化色彩较浓、规范化程度较低,且多用于网络低俗段子跟人身语言攻击的现状。因而,滥用“网络俗语”会给他人留下素质较低的印象,不利于个人的身心发展。

  对于社会来说,“网络俗语”的泛滥,对青少年儿童学习语言文字也造成了不良的影响。青少年儿童将“网络俗语”与正式语言文字混淆的现象常有出现。滥用低俗语言还造成了一些网络暴力事件,受害者心理因此而受到巨大伤害。“网络俗语”的泛滥,给社会蒙上了阴影,不利于社会文明的进步。

  对于语言文字本身来说,“网络俗语”被滥用,是一种对于中华传统语言文字的摧残。随着时间推移,很多人已经分辨不清,哪里该用书面语言、哪里该用“网络俗语”。滥用“网络俗语”造成了人们语言文字敏感性的缺失,给正统语言文字造成了巨大冲击,不利于语言文字的规范化。

  “网络俗语”本身确实可以为交流添加乐趣,让沟通更加生动活泼。但切莫为了跟风、迎合低级趣味而滥用“网络俗语”。因为这不仅不利于自身形象,还不利于语言文字规范的落实,乃至社会文明的发展。被滥用的“网络俗语”该治治病了,要让民众知道网络语言该怎么用、该用在哪里,该用多少。让“网络俗语”有界可守,这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

  文/凌瑶

来源:红网

作者:凌瑶

编辑:夏熊飞 实习编辑 林旻煜

本文为红辣椒评论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

本文链接:https://hlj.rednet.cn/c/2016/09/15/4085248.htm

阅读下一篇

返回红网首页 返回红辣椒评论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