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还得跳出“越社交越孤单”怪圈

来源:红网 作者:吴天方 编辑:夏熊飞 实习编辑 林旻煜 2016-10-22 00:05:09
时刻新闻
—分享—

  ——本文系红网第二届全国大学生“评论之星”选拔赛参赛作品

  醒来,睁眼,打开手机,这是多少人每天清晨的固定动作,手机在这瞬息万变的生活中成了我们的“密友”,各种便捷的APP也与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紧密相关。据统计,成人每天平均会滑动手机屏幕达2000次以上,其中有半数都贡献给了社交媒体。

  用社交媒体来维持我们与他人的关系也已然成为了一种新风尚。我们乐此不疲地在朋友圈、微博上分享我们的生活,用“@”来联结自己与他人关系,或许还会在深夜与陌生人推心置腹,只因为一句看似关切的问候,或一个兴趣相投的标签页。

  当然,当前社交媒体在大数据背景之下,能精准定位用户兴趣,在某种程度上,帮助其找到兴趣相投的小群体。在我看来,每个人或许都有自己在某方面的小偏执,每个人的兴趣爱好也不会都能为大众所接受。对于小众兴趣爱好者来说,那种找到知己的感觉定如获至宝;而对于其他人来说,能在无聊时找到意见相同者“侃大山”总也好过一个人消磨时间。这些社交媒体就像大家口中调侃的“小妖精”,深知你的小心思,粘人又可爱,简直让人欲罢不能。

  这样看来,因为社交媒体的存在,我们的社交圈好像扩大了。这看似给了我们更多的机会去接触他人。我们既能用这些社交媒体巩固原有的交际圈,联系问候亲朋好友只用动动手指,甚至只需发送一个表情;社交媒体同时兼具强大的社交联结功能,能让用户更容易结识那些与其趣味相投的陌生人。但你可曾想过,正是这些看似把整个世界都呈现在我们眼前的社交软件,在某种程度上却将其用户固化在一个更小的交际圈,只听其所想听,看其所想看,忽略大千世界的鸟语花香,放弃自我开发的乐趣。窝在沙发里,抱着电脑或手机,在一个意见高度同质化的小群体里,找到一点点自己的归属感和存在感。

  六度空间理论,是许多社交软件设计之初的奠基理论,即最多通过六个中间人你就能够认识任何一个陌生人。但除去有意识地找寻,建立与某个特定陌生人的关系之外,更多的人或许会出于自我保护的需要,选择待在自己的安全区。而社交媒体对用户的“讨好”,更是助长这种自我保护意识。在真正的实践中,这一理论却很大程度上令社交中的人际气泡愈加敏感。在这样一个由社交媒体打造的交际圈里,个人的小癖好或许被放大为生活的全部;维系社交的成本低到不值得让人操心。的确,在社交媒体的帮助下,我们看似更便捷地进行社交:朋友圈的时时更新,让我们不必问也知道微信好友的一举一动;微博上的各类推送,每一条都正中红心,撩拨起你继续关注的欲望;用户自身也会用点赞数、浏览量来评估自己的交际能力。可这背后的虚实我们又能知多少呢?只能用点赞和评论来衡量的个人动态,又裹挟着多少私心?

  “在网络上,没有人知道你是一条狗。”社交媒体很大程度上根据用户信息将其标签化,归类,并进行推送。用户自身也通过资料填写,选择兴趣项及数据检索等方式无意识地对自己进行类别划分。然而这种未经核实的资料数据也是个体进行伪装的一把利器。朋友圈的晒幸福,微博中的正能量,有多少真实性?出于各种心理公开发布的消息,当遇到口无遮拦地点评时,又该作何回应?毕竟,在网络社交中,人们建立关联的成本太低,当一个前夜还在与你侃侃而谈的网友,隔天就人间蒸发时,处于这种信任感轰然倒塌的境地,一个人又该如何回应那排山倒海而来的巨大失落感?

  越社交,越孤单,或许只是由于我们太依赖社交媒体而产生的怪圈。每个人都不会是一座孤岛。若哪天阳光正好,不如放下手机出去走走,跟这世界更多的可能性说声:“嗨,很高兴认识你。”

  文/吴天方(陕西师范大学)

来源:红网

作者:吴天方

编辑:夏熊飞 实习编辑 林旻煜

本文为红辣椒评论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

本文链接:https://hlj.rednet.cn/c/2016/10/22/4114488.htm

阅读下一篇

返回红网首页 返回红辣椒评论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