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色幽默电影《我不是潘金莲》,讲述的是一个被丈夫借机抛弃、又被他残忍污蔑的妇女李雪莲,诉诸政府为己正名而连年上访,然后导致多名官员被撤职、继任官员截访的故事。电影引起的学院派争议中,“政治正确”、事实不符法制、“官场现形记”等观点,对文艺作品来说,有过度解读之嫌。众所周知,黑色幽默文学、电影等以揭示人性的荒诞与丑恶著称。那么,《我不是潘金莲》揭示了哪些?
电影里二十多个有名有姓或有对白的人物,包括两类:官与民。电影对于多位官员的刻画惟妙惟肖,让各种官僚做派、官场陋习暴露无遗,符合艺术上的夸张手法。例如,法院院长遇事推诿,其下属对待群众声色俱厉,态度蛮横;县长史为民遭遇访民拦车后用自己不是县长的借口仓皇逃脱;市长为政府形象要求下属采取临时措施,下级贯彻他的指示时层层加码,最后拘留了市府门口的鸣冤群众;连续上访、继而被截访十几年后,李雪莲突然放弃去京上访的念头,引发了现任县长郑重的怀疑与焦虑,他要求签订保证书的举动终于激怒了李雪莲,逼迫她决定继续上访;时刻不忘撇清自己责任的现任法院院长王公道;满嘴空洞道理却无力解决问题,把烫手山芋推给下级的现任市长马文彬;法院庭长贾聪明与人谋划以结婚为名诱使李雪莲息访,为的却是自己升官……看起来,“光明县”里无好官。
另一群人:李雪莲、秦玉河、赵大头、老胡、果农等,他们都是什么样的人呢?
果农在李雪莲因秦玉河意外死亡而万念俱灰、上吊自杀时出现,及时、果断地制止了自杀。但是,原因是担心李雪莲的行为会妨害果园生意,而且他建议去竞争对手的果园里自杀。这个果农,不仅毫无恻隐之心,而且自私、损人利己。老胡是肉铺老板,李雪莲找他帮忙去杀“贪官”,约定的答谢方式是他早已垂涎的肉体关系。他急不可耐地提出先“办事”、再帮忙。在李雪莲拿出一张杀人名单后,老胡被吓倒,然后立马指出交易太不划算,遂不了了之。初中同学赵大头,在北京工作时接待过第一次去上访的李雪莲。期间,意图不轨,然后无意中帮助李雪莲成功地见到首长、告了状。后来,赵大头为了帮儿子转正,和贾聪明共谋,试图帮政府拦下李雪莲。他先协助李雪莲逃离了警戒、取得信任,然后以婚约关系为诱饵软磨硬泡地占有了她,最后在迫不及待地要求贾聪明兑现的电话通话中露了馅。
秦玉河,李雪莲的前夫。夫妻生活中,各种情状、合合分分,是非曲直往往不明,所以“清官难断家务事”。但是,秦玉河对李雪莲的伤害,着实令人不齿。秦、李婚后不久,秦便有了厌弃之心。于是,他利用生二胎而假离婚的机会,毅然地与李雪莲恩断义绝:迅速再婚,拒不承认假离婚。秦玉河第一次实施伤害的后果是李雪莲成了“弃妇”,接着胎儿流产,李要求法院判假离婚无效的诉讼没有得到支持,上访被认为是无理取闹。秦玉河对李雪莲施加的二次伤害是污蔑她是潘金莲。秦在面对前妻的央求时,厌弃之状溢于言表,提防之心、决绝之下,残忍地攻击了李雪莲:嗤之以潘金莲,并将其婚前不是处女的隐私公诸于众作为论据。在中国,这是足以让一个女人身败名裂的污名。秦玉河自私,死不认错,狠毒,很可能还有大男子主义、喜新厌旧等毛病。如果说秦玉河之前借机弄假成真的错误属于薄情寡义的话,那么他用新错误掩盖旧错误的残忍言行,已然伤天害理。
下面说说故事主人公李雪莲。毫无疑问,因为前夫施予的伤害,她首先应该得到同情。不过,我们应该注意的还有李雪莲的“精明”。她的精明,在她策划与秦玉河假离婚以逃避生育政策、用亲戚关系和礼物游说王公道、对外宣称假离婚是为了分房子而不是生二胎、以给王公道送过礼为依据指控法官等收受秦玉河的贿赂、利用老胡对她的垂涎等尝试说服他帮她“杀人”等情节中都有体现。在逐级鸣冤尤其是连年上访中,她的“一根筋”“认死理”特质的底色中也有精明。在旁观者眼里,她坚持不懈地上访,颇令人费解,尤其在一批官员因她丢掉官职之后。但是,上访、惊动官府,随后引发关注、成为巷议话题,也许就是她的诉求。因为,在被前夫公开污蔑后,李雪莲的主要诉求是设法证明自己不是潘金莲。这其实是无法完成的任务。谁能证明她不是潘金莲?谁相信她不是潘金莲?此时,即使前夫承认假离婚,也无法除去污名。上访是有代价的,而且政府也要付出巨大的截访成本。不过,随着时间推移,每一次上访及其引发的连锁行动,都会导致舆论天平偏向于她。前夫及其现任妻子在与日俱增的舆论压力下越发颓废,已然说明她初步实现了预期目标。“机关算尽,反误了卿卿性命”,假离婚之计让她作茧自缚,瞒情不报导致她在最初的官司中处于不利位置。精明,恰恰是“刁民”之底色。
本文无意于讨论贪官与刁民的制度根源以及“蛋生鸡、鸡生蛋”关系。但就人性来说,百余年前,曾有关于国民性的大讨论,以鲁迅先生《阿Q正传》为代表的荒诞故事,展示了人性和社会的病态;三十年前,柏杨一部《丑陋的中国人》,谆谆言、犹在耳;时至今日,“光明县”里无好人,黑色幽默《我不是潘金莲》再次揭露人性的荒诞与丑恶。李雪莲是不是潘金莲,主要限于个人生活及私人领域,但自私、精明的李雪莲们却不可避免地要参与社会、公共生活。所以,多一个潘金莲不打紧,多一个李雪莲倒是个问题。
中国人似乎习惯于善恶有报。电影中,秦玉河死于一场车祸。报信人、官员言之为意外。单就故事情节来说,似乎有合理性,因为秦是司机,最后一次出场时还有焦虑、抑郁之状。但是,主创者刻意安排的这个结局,特别符合传统文化中的“道德正确”:意外死亡即暴毙,也就是几千年来国人诅咒恶人、并真切期待的“不得好死”。秦玉河伤天害理,所以没能善终。不过,这种看似合理、实则荒诞无稽的结局设计,这种以恶毒诅咒来实现正义的艺术手法,是否暴露了另一种人性丑陋?
文/王礼鑫
来源:红网
作者:王礼鑫
编辑:夏熊飞
本文为红辣椒评论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