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我不是潘金莲》:瑕不掩瑜贵在用心

来源:红网 作者:刘正中 编辑:夏熊飞 2016-12-03 00:01:59
时刻新闻
—分享—

  先是在圣巴斯蒂安电影节收获最佳影片、最佳女主角奖,接着又将公映日期由9月推迟至11月下旬,再加上公映前夕导演冯小刚主动就排片问题对掐王思聪,影片《我不是潘金莲》已经在公众视野内活跃了数月。

  《我不是潘金莲》作为冯小刚回归导演本行的最新力作,未映先热,而且是烧得通红。人红是非多,片红自然也难逃是非之扰。加之冯小刚染指金马,范冰冰铩羽而归,如此种种累加的外在因素,不断给影片增添“神秘”色彩,着实吊足了观众的胃口。即便是排片量有限,也难以阻挡众人观影的高涨情绪,一个又一个的“场外花絮”,无一不在勾引着观众们的“馋虫”,驱使着大家跨步走进影院,一睹“不是潘金莲”到底是什么。

  影片根据茅盾文学奖得主刘震云在2012年,第一次以女性视角创作的同名长篇小说改编。讲述了一个被丈夫污蔑为“潘金莲”的普通的农村妇女李雪莲,为了纠正一句话,在十多年的申诉中,坚持不懈为自己讨公道的故事。影片定位于喜剧剧情片,其中充斥着冯氏幽默的元素。在影片北京全球首映式上,媒体报导,全场2500观众,“共计86次笑声,8次掌声”,被封为“冯小刚喜剧二十年巅峰之作”。

  当然,好电影首先有好剧本,2012年小说出版后,连倪匡也力赞,只有大陆的中国人才能写出如此“匪夷所思”的小说。话说,此得归功于刘震云的律师太太,多年来一直在底层为维护妇女权益而工作,这才真叫“接地气”。小说的蓝本足够优秀,而剧本改编尚算规矩。尽管没有展现出原作的大体量,但也足够饱满完整。影片随着李雪莲申诉之路的延展,不断牵扯出形形色色的男人,似乎是在“众星捧月”为主人公李雪莲服务,但其实是以李雪莲的申诉之路为主线,重点突出了男人戏的部分。影片对众生群像的细节刻画非常精彩,尤其是“官场众生相”让人眼前一亮,而个中男星的表演也是“八仙过海”各显其能,充分地展现了不同阶级各个角色的人物特点。

  至于“李雪莲”,被刻意符号化,人物设定过于轴,不通情理,甚至有些自私。申诉之路的动机单薄,使人产生一种“无病呻吟”的感觉。故事一味地追求“芝麻变西瓜”的极致荒诞效果,反而使得影片的核心矛盾变得弱化,甚至是矫情。范冰冰的表演上乘,可是多少还缺乏肢体表演的感染力,而蹩脚的口音也影响了台词的效果,更也让李雪莲的“不和谐”被“放大”。实则,细节之处的瑕疵并不能抹杀《我不是潘金莲》对中国现实题材电影的实验性意义。正如许鞍华眼中冯小刚值得拿金马最佳导演的原因,“作为资深导演,他还有实验和创新的勇气。”

  影片在“方圆”之间的游走,由开场以旁人“说书”形式,到望远镜式“圆幅”的中景静观其变,框外被遮蔽的,可尚有什么弦外之音,留待各自分解。似乎变形画幅诠释出影片中不同政治生态下的别样味道,但或许画幅只起到聚焦观影重点的作用,只能说是一个噱头。而旁观的你我,其实人人都可以是李雪莲,为了推翻一个“不符法律效力”的说法,可“买凶杀人”,又时而靠牛棚“对牛弹琴”,反过来看,此疯妇的“神经病”,可能才是荒诞社会里最正常的。

  见惯了风浪的冯小刚似乎早已宠辱不惊,时常破口发炮,拒绝顺应人人疯涌扑去的时髦大势。经《私人订制》被劣批后,他大抵痛定思痛。“六爷”之所以老而弥坚,正是以58岁的初心,无视外在世界正发生的一切,如李雪莲一样,坚信并执行自己认为对的一套。

  《我不是潘金莲》尽管不是那么完美,但是在中国电影市场的虚假乱象下,还是能够振奋振奋人心的。实则,中国式荒诞之可笑正是:总把悲剧误当喜剧办。创作者用心为之,明明想你笑出泪来,可是众人并不在乎创作的初衷,致使难以分辨出笑声中的“可笑”与“可悲”。而早已麻木的日常荒诞,终于有高人以既克制又拿捏得准的自嘲能力把它放大于眼前,消费掉或可一笑泯恩仇,真是小骂大帮忙。

  勇于创新的电影人值得赞扬,敢于突破的影片值得品味。粗制滥造横行,模式套路当道的中国电影市场需要这样的创作者和作品。同时也需要用心去感受,去咀嚼的观众。影片是荒诞的,但其中的用心和诚意是真实的,但愿观众不是笑完就回家,否则就如李雪莲“与牛对话”,结果连那头牛也死掉了。

  文/刘正中

来源:红网

作者:刘正中

编辑:夏熊飞

本文为红辣椒评论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

本文链接:https://hlj.rednet.cn/c/2016/12/03/4153502.htm

阅读下一篇

返回红网首页 返回红辣椒评论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