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11日,一部名为《锦绣未央》的网络小说改编电视剧登陆北京卫视和东方卫视,也使从2013年开始围绕着其小说原著的“抄袭门”再次进入公共视线。据微博@言情小说抄袭举报处整理,《锦绣未央》小说原著涉嫌抄袭200多本小说,294个章节中仅有9章未抄袭,其他多为整章复制,博主还附上了将抄袭片段与原文截取片段并列对比的表格作为证据。
11月16日,现任中国电视剧编剧工作委员会副秘书长的著名编剧余飞发布微博称,自己已经联合多位编剧、作家和志愿者,自愿资助网络作家们维权,目前已经募捐近十万元,证据整理工作结束之后,接下来就会立案,正式进入诉讼程序。
事实上,影视化的原著小说抄袭的案例早已屡见不鲜。前有被琼瑶告上法庭的于正,更有早已在抄袭圈臭名昭著却赚得盆满钵丰的郭敬明,近年多部红得发紫的电视剧如《甄嬛传》《花千骨》《华胥引》等的原著也统统被曝光是抄袭之作。著名编剧汪海林在其微博称,当发现不少制片人朋友买了抄袭的网文做电影、电视剧后,对他们的人品也产生了怀疑。从中我们可以推断,部分片方对于原著的抄袭是知情的。那么,是什么让制片人明知道原著是抄袭作还愿意购买并拍摄?他们为什么这么大胆?
小说改编电视剧,制片方自然需要考虑成本与收益。笔者认为,除了众所周知目前著作权保护的成本还过于高昂,抄袭方有恃无恐之外,还因为仍然有大批观众买这些抄袭剧的帐。11月25日,《锦绣未央》开播14天网络点击率已经破了70亿。12月8日,全网播放量破170亿。市场这么欢迎,片方何必收手,抄袭的骂名哪有到手的真金白银实在?
当编剧、作者在筹划官司,为维权努力的时候,谈论我们观众可以做些什么,同样意义重大。
在微博上,仍愿意收看《锦绣未央》的人主要持两种观点。有人觉得,我看的是电视剧又不是小说,有什么关系?另一部分人甚至觉得,抄了那么多部小说,这一部一定是精华中的精华,当然要看。当抄袭200本小说的事实竟然反过来变成了电视剧的卖点,不得不让人感到一种“现实的魔幻”。
路人们或漠不关心,或路过时丢个赏钱,粉丝们更是真情实感地披挂上阵。抄袭作品改编的电视剧往往有一个套路,一般都会请当红人气“小生”和“小花”参演。投资方知道,利用明星效应,自然就有粉丝怀揣着流量如潮水般汹涌而来。甚至在针对电视剧的质疑声曝出后,不需要片方和作者出面,自有粉丝为了维护自家偶像的作品冲上前去主动充当论战的“排头兵”。片方一边笑着接受粉丝送上热度,一边又利用其挡枪,真可谓“一举两得”。
事实上,网友批评电视剧,和演员本人又有何关系?如果粉丝不分青红皂白,偶像的任何作品都支持,当发现自己的偶像成为“抄袭巨作专业户”时,心里还能为他或她骄傲得起来吗?
当一部改编电视剧深陷“抄袭门”却还能收获高收视,高播放量,给片方和作者带来无穷经济收益,也无形中为影视行业、网络写手里隐藏的抄袭者提供了一种不良示范。读者与观众都希望看到越来越优质的作品,可是在一个提倡“内容为王”,鼓励创新的时代,当原创者们发现有如此多的抄袭作者横行时,他们中多少人还有热情将原创进行到底?
中国的版权问题正如雾霾问题一样老生常谈,但我们不能将问题的存在当作常态。抵制抄袭改编影视剧从什么时候开始都不算晚,当制片方发现自己无利可图时,经济利益自会逼着他们向正义低头。
正如余飞在微博中所说,被侵权的网络作家付出巨大的精力配合、经过漫长的审判之后,获赔的数额必然是极少的,从经济利益角度来讲是得不偿失的,但因为这样的行动能让抄袭者在下一次抄袭时少抄了一个字——就算是一种正能量。同样,一个人选择不看一部电视剧,一部电视剧受到抵制看上去造成不了多大的震动,但社会共识正是在一起起个案的成功中慢慢形成。
曾有一句流行语风靡全国,它是“围观改变中国”。而此时,对于抄袭作品改编影视剧,或许正是你我的“不观”可以改变中国。
文/王一妃
来源:红网
作者:王一妃
编辑:夏熊飞
本文为红辣椒评论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