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浙江省杭州市教育局专门召开会议,提出要大力整治中小学将奥数竞赛成绩与升学挂钩等违规办学、违规招生情况,并向社会公布举报电话,接受市民监督。(12月16日《中国教育报》)
“你我皆凡人,生在人世间”,绝大多数中小学生都是智力很普通的凡夫俗子。而奥数竞赛的试题难度却远超正常的义务教育水平,有专家认为只有5%的智力超常儿童适合学奥数。所以,如此小众的项目根本不适合、也不值得万人追捧。而早在2007年3月,江西省教育厅就要求全省各级教育部门、中小学停止组织义务教育阶段的奥林匹克等学科知识类竞赛活动;2010年和2012年,国家教育部也曾两度发布通知,禁止把奥数与升学挂钩。
然而,五花八门的奥赛热尤其是针对义务教育阶段小升初的奥数培训却仍“高烧”不退,究其原因,既有客观因素,也有主观因素。
时至今日,虽然对奥赛呈现出一片“人人喊打”的局面,但监管的板子往往还是“举得高,打得轻”,导致有些招考录取规定与奥赛仍然藕断丝连,“上有政策,下有对策”的“游击战术”在一些地区或学校仍然“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比如,根据2014教育部“一号令”要求应该取消小升初考试,完全就近入学,但这对有些学校尤其是所谓的名校而言只是废纸一张,各种巧立名目的选拔性考试还是存在,很多试题与奥数还是“剪不断理还乱”。 而“高中阶段在全国中学生奥林匹克竞赛全国决赛中获得一等奖”的学生虽然从2016年起不再具有高校保送资格,但绝大多数高校在自主招生报名条件中都不约而同地提到了竞赛类获奖,奥赛仍然是学生参加自主招生的“敲门砖”。
几天之前,有媒体报道,虽然杭州最严“减负令”已出台6年,但进入12月以来,随着各类数学杯赛的纷至沓来,奥数培训班非但没有减少,反而越来越兴旺。一个学生少则上千、多则上万的培训费用对一般的工薪阶层而言绝对是一种负担,但许多家长还是如此“慷慨解囊”,除了初中校那些不便点破的“潜规则”,家长在教育观念上的盲目跟风也是不可或缺的推手。总是不想让自己的孩子输在自以为是的起跑线上,奥赛“从娃娃抓起”的现象也便是顺理成章了。殊不知,如同“房子是用来住的、不是用来炒的”一样,科学是用来指导生活的,不是用来竞赛的。并非人人都适合学习奥数,奥赛并非提高学习成绩的唯一“靠山”,奥赛获奖也未必能进入“成龙成凤”的“琅琊榜”名单。
在某种程度上,绝大多数奥赛参训者只是充当了一回“陪练”,各类培训机构或许才是最大的赢家,巨大的利润空间让他们赚了个盆满钵满,培训市场之所以如此火爆他们也“功不可没”。
实际上,“没有买卖,就没有杀害”,奥数本身并非“过街老鼠”,真正让其变味的是人们的功利之心。以兴趣和智力为前提,的确可以在奥数的学习中培养创新思维能力。因此,条条禁令的颁布并非要将其赶尽杀绝、斩草除根,而是要让其摆脱各种带有附加性、捆绑性、功利性色彩的条件,还奥数一片清净,还教育一片清净。
文/卜新国
来源:红网
作者:卜新国
编辑:林旻煜
本文为红辣椒评论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