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雾霾治理要做好“打持久战”准备

来源:红网 作者:姜文来 编辑:夏熊飞 2017-01-02 00:02:45
时刻新闻
—分享—

  1日白天,北京、天津、河北中南部、山西南部、河南中北部、山东中西部等地空气污染扩散条件差,并伴有中度霾,部分地区有重度霾;2日凌晨起,受冷空气影响,北京、天津、河北东部等地的霾减弱消散;3日至4日,上述地区霾天气再度发展。上述时段夜间至早晨,华北中南部、黄淮等地部分地区有大雾,局地能见度不足50米。(1月1日 中国新闻网)

  2016年我国相当一部分地区特别是京津冀地区以雾霾结束,2017年又以雾霾开始。新年的钟声在雾霾中响起,窗外灰茫茫一片,呼吸一口新鲜的空气成为一种奢侈,蓝天白云成为珍稀品。蓝天白云、新鲜空气曾是大自然赐予我们人类免费的自然财富,由于我们人类自身不珍惜的原因,将最常见的、最廉价的新鲜空气变成稀缺,乃至成为人见人爱的“奢侈品”,是我们的悲哀,是我们在与自然相处过程中失去了自我,自己为自己挖了一个“陷阱”。岁末年初,频繁的雾霾来袭,是大自然向我们发出的严厉“黄牌”警告:我们行为超出了大自然的忍耐力,不能再继续这样下去了!

  近年来,每到冬季,我国就进入了雾霾高发的季节,给人的感觉是越来越频繁,雾霾的天数越来越长,长达一周大有家常便饭的趋势。每次最终解决雾霾的方法,就是靠“风”,靠“风吹”雾霾,在雾霾的空档,蓝天得以重现,空气才新鲜。尽管如此,但这并不意味着人无能为力,在制服雾霾过程中,我们依然大有可为。

  雾霾尽管有天气因素,但主要是人祸,是人排放的污染物超过了自然的承受能力。消除雾霾就是要消减污染物,将污染物控制在大自然可承受范围之内。在雾霾发生过程中,我们采取了应急措施,如汽车单双号行驶,部分污染企业停产,尽管从外观感觉上没有减少雾霾,但实际上确实有一定的“疗效”,主要表现在减轻了雾霾的强度。有数据表明,2016年红色预警期间,采取应急减排措施比不采取措施相比,PM2.5降低了23%左右,其他污染物平均降低了30%左右。该数据说明了三个问题,一是人为因素导致了雾霾的发生,二是消除雾霾需要减少污染物排放,三是只要采取措施得力,雾霾是可以减缓或者消除的。

  雾霾发生源是多元的,人为的因素如煤炭燃烧、工业污染、汽车排放、秸秆燃烧、家庭装修、做饭炒菜、清扫马路、建筑、吸烟,等等。众多的人为排放导致污染物的汇集,要消除雾霾,必须从多渠道入手,所以治理雾霾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尽管我国雾霾的发生源是多样的,但关键是我国的能源结构是以煤炭为主。2015年我国煤炭消费量为39.65亿吨,占世界煤炭消费量的一半,煤炭在我国能源消费结构的比重达到64%,远高于30%的世界煤炭平均水平。煤炭燃烧产生的大量污染物是导致雾霾的重要原因,所以调整能源结构和产业结构,降低煤炭消费量是制服雾霾的第一要务。

  治理雾霾的复杂性和调整能源结构的缓慢性提示我们,雾霾的消除是一个漫长的过程,不要指望“一口吃一个胖子”,那种想在短时间内消除雾霾的想法虽然很喜人,但不现实。消除雾霾要坚持“阵地战”和“持久战”相结合,一点一点地消灭污染源,久久为功。我们要每日尽人力地消除污染物,遵循“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扎扎实实地治理雾霾源,雾霾才能更早更快地被制服。

  文/姜文来

来源:红网

作者:姜文来

编辑:夏熊飞

本文为红辣椒评论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

本文链接:https://hlj.rednet.cn/c/2017/01/02/4179560.htm

阅读下一篇

返回红网首页 返回红辣椒评论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