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4日晚间,一段拍摄于北京地铁十号线车厢的视频在网络流传。视频中,一年轻男子不断对两名“外地来京女子”进行辱骂,并抢夺手机。双方发生推搡,女子最终被男子推出地铁车门。(3月5《中国青年报》)
看到这段视频,很多人说自己晚上气得睡不着觉。那些肮脏的字眼,那种粗俗的语气,那样暴力的行径,到底是什么仇什么怨?我们无法体会该女子在地铁这种公共场合被人恶语辱骂所受到的心理屈辱,更无法想象这个女子在地铁关门铃声已经响起之时,还硬生生被推出地铁所受的心理惊吓。
该男子的行径的确令人憎恨,吊打“渣男”的义愤填膺情绪也瞬间在网上扩散开来,许多言辞之“激烈”并不输于视频中的男子,有网友亦人肉搜索出了该男子的个人信息,许多网友纷纷借机去辱骂。然而对比视频会发现车厢内的旁观者都处于一种冷漠的“集体失语”状态。面对该男子的粗俗行径,英雄救美并没有在现实中上演,路见不平一声吼的豪气义胆在车厢内也寻不到踪迹,统一的冷漠观看让“坏人”更加有恃无恐。真是应了网上的那句言辞,“最热心都是网友,最冷漠的都是路人,也不知道是网友都不上街,还是路人都不上网”。
其实,面对北京地铁骂人、打人事件,最热心的应是路人,最“冷漠”的应是网友。并不是网友不上街,也不是路人不上网,而是在当今这个社会,积极去承担社会道德的风险和成本太高,导致了好人的集体沉默。马丁·路德·金曾说过:“历史将记取的社会转变的最大悲剧不是坏人的喧嚣,而是好人的沉默。” 面对男子如此粗俗暴力的行径,周边的旁观者显然都明晰男子的过错,之所以保持缄默在很大程度上源于害怕惹上麻烦,抱着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的心态,毕竟扶老人被讹这样的事频频发生,其社会效果早已潜移默化进大众心理。
很多网友在网上义愤填膺,假使置换场景,估计很多也会变成自己曾经口诛笔伐的那些“旁观者”。在这个转型的社会,如何建立好社会民众之间基本的信任,重塑起好人有好报的社会法则,让路见不平一声吼成为民众敢为之举,才是亟待解决的现实问题。只有热心的路人多了,坏人才会越来越少。
视频中的男子理应受到相应处罚,网友义愤填膺的情绪可以理解,但声讨却不应跨越雷池,追求“热闹”也理应在法律规范之内进行。下次现实中遇到类似事件,敢于做一个热心的路人就好。
文/魏显勇
来源:红网
作者:魏显勇
编辑:夏熊飞
本文为红辣椒评论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