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全国两会地方谈】学习传统文化需要慢工细活

来源:红网 作者:刘根生 编辑:夏熊飞 2017-03-09 00:02:45
时刻新闻
—分享—

  十二届全国政协委员、作家冯骥才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认为,文化影响人,还是影响人的心灵、人的气质,这才是真正的影响,而不是做几台节目热闹热闹,炒作炒作。(3月7日《新京报》)

  冯骥才的这番话显然是针对《中国诗词大会》《朗读者》等最近很火的文化类节目,有感而发的。在这些电视节目热播之后,引来叫好声一片,人们对中华文化的传承满怀信心,似乎一个文化强国的形象已经触手可及的当下,冯骥才的这番话似乎有些“高冷”,但是却分明让人感受到了一个文化工作者的远见和担当。

  有媒体报道,央视《中国诗词大会》热播的同时,也引发了不少读者对古典诗词类书籍的追捧,不仅不少书店专门设有诗词类书籍专区,销量上升,当当网、亚马逊等多个网站诗词类书籍也销售火热。然而,我们需要冷静看待的问题是,读者对传统文化的这种热情能维持多久?这是否就能算作传统文化的回归?

  不可否认,《中国诗词大会》《朗读者》等文化类电视节目热播并受到关注,这的确是一个好现象,至少从能够引起人们关注这一层面来看,这对我们学习传统文化是有积极意义的。但是,学习传统文化是一个潜移默化的复杂过程,需要不断积累,不断积淀,仅仅靠几本书、几档电视节目所产生的一时轰动,托不起我们的文化自信。

  近期文化类电视节目热播引发关注,让人感觉到,似乎传统文化的春天来了。而实际上,此类节目走红最主要的原因是电视传播手段和方式创新,增加了人们的新鲜感和新奇感。而且从很大程度上说,观众看节目或者购买相关书籍多数只是出于一时兴起,只有短暂的热度,在本质上对传统文化本身并没有十分浓厚的兴趣。

  很多观众通过《中国诗词大会》节目认识了武亦姝,这位出生于2000年的选手,以其扎实的诗词功底和较强的现场反应能力一举夺冠,征服了不少观众。或许正是聚光灯下这种令人目眩的光环点燃了一些人心底热爱诗词的欲望。然而有人可能忽略了这一点,在《中国诗词大会》中精彩的表现背后,却是选手们在日常生活中十多年对诗词文化的不断积累,离开了这种积累,也就不会有在舞台上绽放出的精彩。

  客观地看,不管是观看文化类电视节目,也不管是阅读传统文化类书籍阅读,只要认真、用心,都会有一种收获。但是,学好、学扎实传统文化并不是一日之功,不能只有三分钟的热度,需要在平时多下功夫。一方面要通过阅读在书本上获得真知,另一方面善于从生活中吸收营养,把关注变成专注,用慢工细活的心态让传统文化融入我们的生活。

  文/刘根生

来源:红网

作者:刘根生

编辑:夏熊飞

本文为红辣椒评论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

本文链接:https://hlj.rednet.cn/c/2017/03/09/4233034.htm

阅读下一篇

返回红网首页 返回红辣椒评论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