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同志最近参加了某地政府机关的座谈会,与会者对讨论内容都很熟悉,几乎没人念稿。少了预备好的官话套话,多了真知灼见的碰撞,内容非常丰富,形成了不少共识。发言不念稿,让人觉得会风为之一新。(4月19日《人民日报》)
不念稿,为何会成为“新”会风,令人耳目一新?这个问题值得我们深思。曾几何时,念稿似乎是领导干部的“习惯动作”,把该讲的内容都写到稿子里,上会通盘托出,将精神、思路、举措全都传达下去,让下属或下级单位遵照执行,从这个角度看,“依稿开会”似乎并没什么不好。
但如果不论会议规模的大小、不论参与人的多寡、不论内容重要与否,都要拟稿、改稿、清稿、定稿、念稿,这就成了问题,只会造成时间、精力的过度浪费,财力、物力的过度消耗,形成了制约提高效能、制约思想碰撞、制约交流互动的“稿风”。尤其是座谈会这种需要沟通协调、融会贯通、理念创新的会议形式,“稿风”可谓是无形的“杀手”,大大削弱了会议效果。
必要的稿件必须有,否则没有主题、没有中心,会议就会“跑偏”,但我们真正需要的并非是通篇成稿,而是清晰的会议提纲、明了的内容框架、详实的精神意志。若是一张口便是“领导重视”“提高认识”“明确责任”等内容,不仅与会者听不进去,连讲话人自己都会觉着乏味,而这种“万能式”“模板化”的文稿,却让不少同志趋之若鹜。一旦时间久了,念习惯了,真正想放下稿子、自我发挥时,才发现满脑子的“定势思维”、处处都是“之乎者也”,想说干货说不出口。
时下,我们个别领导干部更是患有“文稿依赖症”,反正上会稿子都是现成的,只需要会前看看稿子、熟悉一下情况即可,不会有什么大问题。更有甚者,用文书代替调研、代替下基层,用念稿迎接调查、应付考核,并美其名曰“工作忙”“时间紧”。一次两次“凑合”就已经是作风问题了,何况那种一而再再而三的“开稿会”“讲空话”,既脱离了群众实际、又背离了岗位职责。或许一时半会儿未必会有什么大影响,但长此以往,后果可想而知。
“稿风”问题是形式主义、官僚主义的典型体现,更是作风问题的另类演绎,究其实质,还是一些领导干部缺乏调研、缺少经验、缺失自信,有话不敢讲、怕说错,非要从稿子中寻求所谓的“安全感”。新常态、新形势下,一个不敢讲真话、不愿上一线、不明群众事,只会做“稿面文章”的干部,我们又如何指望他能凝心聚力谋事业、大刀阔斧促改革、真心实意为人民呢?“稿风”不除,不仅是领导干部的视野、思想受到局限,甚至整个地方的发展都会停滞不前。
我们领导干部要能“出污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主动摒弃“稿风”主义,对任何工作都能做到亲力亲为,只有将自己真正“摆进去”,才能看到问题、找到症结、探索思路、全面“解题”。这样,不论是开会,还是讨论,抑或是做研究,都能跳出稿件的思想束缚,有的放矢,做到“有话想说”“有话直说”,“有稿无稿”一个样。同时,还要能带动全部门、全机关共同抵御“稿风”的蔓延,为更多的同志提供下基层、探实情、找问题的机会,让他们在实实在在地与群众接触当中提升能力、开拓眼界、增长知识,将群众意见、百姓诉求、社会问题都带上来,全面讨论,形成统一思想、统一意志、统一举措,营造不讲空话讲实话、不唱高调唱民声的良好氛围。
我们党员干部只要真作为、敢担当、勤动脑、干实事,到基层做好服务、在一线丰富经验,就不会被“稿风”所制约,我们的文稿也才能真正回归到提醒要点、组织逻辑、激活思维的作用上来,“稿风”也自然会消散于无形。
文/储旭东
来源:红网
作者:储旭东
编辑:夏熊飞
本文为红辣椒评论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