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给爸爸放天假”不应成为奢求

来源:红网 作者:邓子庆 编辑:夏熊飞 2017-05-19 00:01:43
时刻新闻
—分享—

  “给爸爸放天假”,这个话题近日在微博和朋友圈引起热议。事情缘起一个小女孩给爸爸公司的老板发的一条微信。小女孩的心愿很简单,她患有眼疾要去手术,希望爸爸陪她一起去,她已经有一个月没见到爸爸了。这条请假微信截图被一位网友发到网上,一不小心戳中了不少网友的泪点,并引发网友热议。(5月18日 红网)

  看到这则新闻,不免想起《爸爸去哪儿》。这档红遍大江南北的明星真人秀节目,一度让“父爱”成为街谈巷议的话题,同时也引起人们对当前家庭教育中父爱缺位的反思。患有眼疾的小女孩“请给爸爸放天假”一方面是希望爸爸陪她一起去手术,更重要的可能更是因为“已经有一个月没见到爸爸了”。这种对父爱的诚挚渴求,直击人心最柔软处,自然也容易戳中泪点。

  应该说,“给爸爸放天假”反映出一个相当普遍的问题,即很多孩子缺少父爱。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一项调查就曾显示,近2000名被调查者中,有超过六成的人认为“现在的孩子父爱缺失”。在回答“在你的成长过程中,谁承担了更多教育责任?”时,46.9%选择了母亲,28.7%表示“父母均担”,仅有13.0%表示是父亲。这些数据足以支撑父爱的缺位以及父亲在家庭教育分工中的边缘化地位。笔者参加过几次小孩幼儿园集体活动,前去的爸爸好似男护士一样少见。

  原因其实并不难找到。一方面,中国传统家庭中“男主外女主内”的价值观依然普遍存在,时值青年的父亲正处于事业黄金期,包括周末在内大多被加班和应酬占据;说白了,父亲更多的是扮演经济支柱,至于所应承载的特殊家庭教育身份往往被忽略。此外,父爱的缺失,不仅仅表现在父亲不在场,即便经常回家却因各种原因而导致很长时间无暇或无心与孩子交流互动,对于孩子来说,父爱同样是隐形的遥远的。

  事实上,早在2010年,我国就发布了首部《全国家庭教育指导大纲》,提出“教育孩子过程中父亲角色要回归”。毫无疑问,父亲在儿童成长各阶段都扮演着极为重要的角色,是早有的广泛的共识。不少教育专家就表示,父亲有很多教育和社会化的功能,他往往能给予孩子一种更为宽广的竞争性社会意识。在帮助孩子解决权威、道德品质发展、自我控制和成就感等方面的问题时,父亲是一个重要的角色。

  要尽可能减少父亲“隐形”现象,一方面需要每一个“爸爸”更加重视父亲对孩子成长的影响,给孩子尽可能多的“父爱时间”,另一方面需要在全社会积极营造不让父爱缺位的良好氛围,广大企业要像小女孩爸爸所在的这家公司一样,从更加人性化的角度包容理解员工的家庭身份,并给予必要支持和鼓励;更重要的是,有必要从制度层面补足未成年人父爱缺失的权利。去年浙江人大常委会在《浙江省未成年人保护条例》中就新增了“留守儿童保护”章节,提出父母外出后应当与留守儿童每个月至少联系一次。在我看来,类似让成年子女“常回家看看”一样,应当从更高层面更大范围考虑让爸爸常陪陪孩子。

  文/邓子庆

来源:红网

作者:邓子庆

编辑:夏熊飞

本文为红辣椒评论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

本文链接:https://hlj.rednet.cn/c/2017/05/19/4298207.htm

阅读下一篇

返回红网首页 返回红辣椒评论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