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校办企业”何以成为问题“重灾区”

来源:红网 作者:隔山 编辑:王俞 2017-06-18 00:04:23
时刻新闻
—分享—

  16日,中纪委网站公布了十八届中央第十二轮巡视中14所中管高校的巡视反馈意见。盘点巡视组在14所高校发现的问题,校办企业、科研经费、基建工程等领域成为问题“重灾区”。这其中,14所高校中13家被点出存在校办企业问题,几乎成为高校巡视清单中的标配问题。(6月17日中国新闻网)

  我国高校创办企业虽然萌芽于20世纪50年代,但真正起步还是在改革开放之后,如今已进入高速发展时期。据媒体披露,截至2013年,接受统计的29个省份552所高校的5279家企业,资产总额已达到3538.06亿元。长期以来,校办企业被看作是贯彻落实党的教育方针,实施劳动技术教育,实现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重要途径。有着如此规模又有着如此重要意义的校办企业,为何会沦为问题“重灾区”?

  首先弄清楚谁在管理。顾名思义,校办企业是学校办的企业,其“老板”理当是学校,但学校只是一个抽象的概念,真正的管理者无需明言。当然,绝大多数学校也任命或聘任了校企负责人,而这个负责人用行话来说,充其量就是一个执行者的角色,而学校的班子团队才是真正的管理者。然而,你办学有一套,但未必就是管理企业的行家里手,校办企业出现问题并不奇怪。

  其次弄清楚谁在监管。众所周知,国有企业在内部不仅有董事会,还有监事会。监事会正是履行对董事会和总经理行政管理系统行使监督职能。而在外部还有国资、审计等部门的日常监管以及严格的财经制度约束。而高校校办企业往往缺少这样完善的管理和监管机制,企业的运作和经营通常都是“学校”说了算。学校要怎么样,受聘于学校的负责人岂有不从之理?虽然有高校设立了校属资产经营管理公司,但其监管分量有几斤几两,恐怕谁都知道。本来应通过制度管理的校办企业,却依然在走人为管理的落后方式,加之其财经制度执行不严或不健全,校办企业的管理怎会不漏洞百出?这样的校办企业,很难做到不成为腐败的温床。

  要解决校办企业存在的问题,还需以改革破题,标本兼治。一是从推进校办企业改革入手,突出分类指导,探索校企分离之路,将校企纳入国资监管体系,在学校和企业之间建立“防火墙”,消除“浑水摸鱼”现象,使校办企业的作用得到真正发挥。二是建立完善监管机制,借鉴国有企业监管经验,引入第三方监督,健全常态监管制度。三是加大监督检查和违规查处,对将黑手伸入校办企业者,重拳出击,予以依法查处。

  文/隔山

来源:红网

作者:隔山

编辑:王俞

本文为红辣椒评论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

本文链接:https://hlj.rednet.cn/c/2017/06/18/4327330.htm

阅读下一篇

返回红网首页 返回红辣椒评论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