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值大学开学季,寒门贵子的话题成为舆论关注的热点。近日,教育部以新闻发布会的形式,向外公开通报了相关情况——教育部会同各地各有关部门进一步完善国家、地方和高校专项计划招生政策,形成保障农村和贫困地区学生上重点高校的长效机制。2017年三个专项计划共录取农村和贫困地区学生10万人,较2016年增加8500人,增长9.3%。
有必要对这组数据进行一番剖析。相较于目前大学录取人数几百万的规模,10万似乎是一个不显眼的数据,但这只是三个专项计划,并且,这是面向重点高校的录取规模。近年来,重点高校在录取率上基本持平,能实现近十个百分点的增长,偏向寒门的力度,可见一斑。
如果再去细化这些偏向寒门具体的数据,我们还能提拎出这样的一些特点:一是偏向于成片的贫困区;二是重点保障贫困农村地区寒门学子的入学。如果说这些促“寒门出贵子”的举措,是一种智力扶贫,那么,这正是当下所积极倡导的“精准扶贫”。
客观来说,在这个发展机会呈现多元化的时代,依赖“读书改变命运”来实现寒门出贵子,本身已显得偏狭。但是,从微观层面讲,那些处于农村地区,尤其是贫困地区的孩子,由于社会资本占有上的弱势,在教育筛选轨道中处于劣势,在社会分工和流通中仍面临歧视和挑战。对他们来说,以读书来改变命运,有着非常突出和现实的价值。恰缘于此,以政策上的倾斜,无疑是纾解他们读书焦虑的利器;而从宏观层面讲,无论是从培养现代公民素养的角度,还是从实现公平与正义的高度,让寒门多出贵子,是现代社会发展的应有之义。
事实上,当我们选择取径于政策倾向,来实现社会的公平与正义,投射的也是发展逻辑上的进阶。在很长一段时间里,尤其是在市场经济逻辑影响下,“机会公平”成为所推崇的价值取向。必须正视的是,机会公平尽管试图保障每个人在发展可能性上的平等,但是,由于资源禀赋的差异,机会公平下的竞争,往往会“正当”地拉开差距,形成资源占有上不正常的阶层差距、代际不公等。
正如我们所看到的,个人的努力可以在“机会公平”中有所作为,但是,在代际差距越来越大,以及社会制度逆向选择盛行的背景下,底层群体实现社会命运的改变,变得越来越艰难。于此,绝对的机会公平,显然是狭隘的。
要获得更高质量的社会正义,必须从机会公平跨越到“条件公平”——通过公共力量的介入,让那些因“结构性和制度性阻滞”的底层群体,能够在条件相对公平的条件下,获取读书改变命运的机会。
回到相关顶层设计来说,我们欣慰地看到,在增加专项计划招生规模的同时,还进一步严格了专项计划招生的管理,通过多级联合资格审核机制,确保政策的精准发力,还强化了对考生的帮扶与服务。这些在细节上的设计,正是以主动介入的姿态,力促每个真正需要帮扶的孩子,得到公共政策的关照,获得相对公平的发展机会。这些指向“条件公平”的努力,可赋予玫瑰色的想象。
高亚洲/文
来源:红网
作者:高亚洲
编辑:田德政
本文为红辣椒评论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