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对“高危罪犯”,民众有权“不遗忘”

来源:红网 作者:乔木 编辑:王俞 2017-12-06 00:03:31
时刻新闻
—分享—

  12月1日下午,江苏省淮安市淮阴区人民法院依法对四名涉嫌强奸、猥亵未成年人的被告人进行集中宣判。据由淮阴区政法委、法院等9家单位共同发布的文件规定,在刑事判决生效一个月后,这四名严重刑事犯罪人员的个人信息将通过司法机关的门户网站、微信公众号、微博等渠道向社会进行公开。公开内容包括姓名、身份证号、照片、年龄、案由等事项,并禁止其从事与未成年人密切接触的工作。这在江苏全省尚属首次。(12月4日《中国青年报》)

  此案一经发布,立即便引发了两种观点,一种是支持,一种是反对。支持者认为,此类犯罪对社会尤其是对未成年人身心健康所造成的危害太大,可谓罪大恶极,且熟人犯罪比例高、再犯率高,所以,就应该公布其个人信息,让人们早有预防,减少其“再犯”的机会。而反对者则认为,公布此类“高危罪犯”的个人隐私信息不利于他们改邪归正、重新做人,更好地走向和重新融入社会。

  从个人情感上来说,笔者是强烈支持对性侵未成年人罪犯个人信息进行全方位公开的。原因除上述以外,还包括:就算是犯罪分子享有隐私权以及所谓的“被遗忘权”能够在理论甚至现行法律上得到认同,但广大民众也应该同样享有对犯罪分子选择“不遗忘”的权利,所谓的隐私权更不应该成为性侵未成年人等某些重刑犯的“遮羞布”。只有这样,才能够尽最大可能地保护公民的人身以及财产安全,并最大可能地防止某些“高危罪犯”一而再、再而三地逐步变成“惯犯”。

  此外,对于反对者所持的观点,笔者也略有不同看法。公布性侵未成年人罪犯个人信息,虽然表面看会像脸上贴了标签一样,给他们重新走向社会和融入社会增加一定难度,但只要他们下定决心重塑自己的灵魂,那么,因公开信息对其心理所增加的耻感反倒会激励他们更好地改邪归正、重新做人,人们也会在他们的真心改过过程中,逐步地忽视甚至淡忘他们的过去。

  况且,在近年来的各级法院民事裁决与执行过程中,基本上已经普遍建立了严厉的失信“黑名单”制度,通过公开“老赖”私人信息等手段让他们“寸步难行”,并且俨然已经形成了常态。相较之下,笔者不禁想问,难道对性侵未成年人犯罪这等罪大恶极的“高危罪犯”,我们在信息公开方面还比不上“老赖”?

  文/乔木

来源:红网

作者:乔木

编辑:王俞

本文为红辣椒评论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

本文链接:https://hlj.rednet.cn/c/2017/12/06/4494638.htm

阅读下一篇

返回红网首页 返回红辣椒评论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