截至今年10月底,各地通过追回、盘活或避免损失等方式整改32.68亿元,有970人被追责问责。被审计的各县共剔除和清退不符合建档立卡贫困人口10.18万人,完善建档立卡数据信息21.68万人,从2018年起我国将实现贫困识别常态化管理。(12月24日《新京报》)
这次“虚假贫困户”清理十分严肃,共计有10.18万名不符合建档立卡标准的人被清理出“贫困户队伍”,这些人不属于贫困户,却领取了贫困户的救助资金,享受了“不该享受的美味”。将“虚假贫困户”清理出去,这是积极作为。但是,也不能止于把10多万“虚假贫困户”的假帽子摘下来。
出现了10多万“虚假贫困户”,暴露的问题不少。综合来看,漏洞出在了如下几个层面:其一,是权力肥己。一些基层干部,将贫困户指标给了亲属、朋友、同学,为了“肥水不流外人田”,丧失了底线坚守;其二,是制度漏洞。不能有效鉴定“谁是贫困户”,审核不严,把关不严,让一些“小日子过得不错”的人混进了贫困户队伍里,滥竽充数,冒领国家扶贫资金;其三,一些人原本也属于贫困户,只不过是后来经过努力,已经变得富裕了,富裕了之后还是不愿意退出贫困队伍,心安理得品尝“扶贫大餐”。
10多万“虚假贫困户”的存在,其危害是巨大的,导致了扶贫资金被滥用,不能发挥扶贫作用。让真正需救助的贫困户不能被救助,影响了扶贫公平性。其中最大的问题是,让社会对于国家扶贫的好政策有了误解。
去年的时候,媒体曝光了“开着私家车的贫困户”。一些人开着各种各样的私家车,使用着高端的手机,穿着名牌服装,竟然也是贫困户。市民质疑:贫困户的标准是什么?这些“虚假贫困户”影响的是社会的公平与和谐。
10多万“虚假贫困户”被揪了出来,责任人也被处理了。到了这里问题解决了吗?我想,“虚假贫困户”也该得到应有处罚,也必须付出代价。
自己是不是贫困户?这些“虚假贫困户”心里明镜一样。不管是得到了“官员亲属”的照顾而成为“贫困户”,还是自己送礼送出来的“贫困户”,抑或是伪造了证明而成为的“贫困户”,这些行为的性质都是欺骗,甚至有诈骗的嫌疑。对于“虚假贫困户”也需要法律打击。要依据冒领的贫困资金数额,给予相应的处罚,总之不能让他们逍遥法外。只有让“虚假贫困户”品尝了自己酿的苦酒,才能让更多人不敢去“冒充贫困户”。
文/郭元鹏
来源:红网
作者:郭元鹏
编辑:夏熊飞
本文为红辣椒评论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