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脱贫需要示范“懒汉”但不要示众

来源:红网 作者:易国祥 编辑:夏熊飞 2017-12-27 00:06:11
时刻新闻
—分享—

  据12月25日央视《新闻联播》报道,山东精准扶贫进入攻坚阶段,某村39户贫困户就剩下臧章建一家。他本身身强力壮,就是不想干、不愿学,安于吃低保。镇干部想方设法,派劳动致富的典型贴身引导,让他心里热起来,脑子转起来,身子动起来,并通过资金支持,让他重新捡起了早年制作豆腐的手艺,现在每天能挣80多元,实现了脱贫。

  看罢,深感农村精准扶贫之艰难,基层干部工作之扎实,为贫困户走出贫困而欣慰。新闻称这样的人脱贫之前叫“懒汉”似无不妥,但在介绍“懒汉”时,镜头直面当事人,把那种无欲无求、无所事事、游手好闲的样子展示出来时,对脸部没有作一点儿马赛克处理。与扶贫干部工作的精准相比,媒体用心特写“懒汉”,明显超出了脱贫攻坚示范的意义。

  无独有偶,在12月23日央视《焦点访谈》报道贵州某乡精准脱贫中,扶贫干部不仅反复上门做“懒汉”的思想工作,还专门用私家车接这些“懒汉”到工地去打工,扶贫之努力令人感叹。但是,这些“懒汉”很不堪的懒模懒样一览无余,仍然令人如鲠在喉。

  在近期的电视新闻画面中,被资助的贫困学生出镜时打上了马赛克,向警方投诉被诈骗的当事人出镜时打上了马赛克,被见义勇为相救的各色人等出镜时,记者的镜头都有意避开了正面。这对宣传社会给弱者的友善和对受害者的保护并不冲突,还充分体现了媒体尊重当事人,并保护其隐私的人文关怀。

  作为贫困的“懒汉”,在做转化他们的工作时,可以批评,甚至适度地重刺激,为的是让他们醒过来。但他们也是公民,政府帮助其脱贫是应尽的责任,不能因为给予了他们特殊的支持和帮助,就无视他们的隐私,他们也有人格尊严。对“懒汉”示众式报道,面对的是全国观众,虽不及重庆某镇长按贫困户头要求鞠躬道歉那样主观故意,也有对人格尊严的潜在伤害。

  有人曾拿第欧根尼安于贫困之桶,不接受亚历山大的施舍,来看我们像拔“钉子户”一样的扶贫,认为是剥夺了他们的选择,这也不对。因为前者具有精神自由的特质,而中国贫困户中的懒汉,恰恰是精神贫困甚至是人格堕落的结果,这正是目前“扶志”与“扶智”双箭齐发所必需。诸多“懒汉”对与时代和社会脱节无感,不以劳动为光荣,反比穷争救济。如果“扶志”让他们明白了哪荣哪耻,经济上已脱贫的他们,很有可能要提起人格上的自卫。果真如此,那是扶贫的幸事。

  据称,日本有种流浪汉不随便接受政府的资助,陷于贫困后,甚至远离家人,以免拖累,这类人多在金融危机中破产,但他们的精神没有垮,即使露宿街头,也知羞耻,讲礼仪,这样的乞丐很有可能东山再起。而那些被人拽着脱贫的“懒汉”,真正的差距就在这里。他们见天熬日子,从不想明天,因为全面建成小康,“一个都不能掉”,他们才有获得拯救的机会。

  对“懒汉”示众式报道已成事实。如果他们不在意对自己的示丑,那就证明他们的心智还没有真正获得解放,脱贫还不保险;如果他们随着脱贫获得了精神觉醒,那么就会感受到示众式报道的伤害,有可能影响他们和家人的正常生活。但愿他们知耻后勇。作为媒体,理当有人文层面的恻隐之心,今后当要改进对“懒汉”示众式的报道。

  文/易国祥

来源:红网

作者:易国祥

编辑:夏熊飞

本文为红辣椒评论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

本文链接:https://hlj.rednet.cn/c/2017/12/27/4514232.htm

阅读下一篇

返回红网首页 返回红辣椒评论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