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面对红包,教师如何“自保”?

来源:红网 作者:林春 编辑:夏熊飞 2018-01-13 00:04:53
时刻新闻
—分享—

  2017年1月28日(农历正月初一),广东连州的一位班主任张老师收到学生家长发来的88.88元的微信红包,马上回赠90元红包,家长没领取。而市教育局认定张老师未归还红包,未向组织汇报并交由组织处理,虽然免于纪律处分,但仍作出了给予其诫勉处理的决定,“红包涉及的金额虽然小,但性质还是一样的”。(1月11日《新京报》)

  学生家长给教师送红包,这种事情并非新鲜,可是教师收了红包退回未果,反而被诫勉,这就值得思考了。这件事引起网友热议,在笔者看来,教师一旦收取家长红包,很多事情就有口难辩,因此,教师面对红包,不妨三思而行。

  诚然,家长是在农历正月初一给该教师发的红包,在中国传统风俗习惯中,正月发红包意味着一种礼貌,也许该教师是出于礼貌收取或其他原因收取,正如新闻中提到的,也不排除家长“钓鱼”“挖坑”的可能性,因为该家长对该教师对其孩子安排的座位并不满意。那么,在这样的环境下,教师如何“自保”?

  其一,教师在任何时候都应该保持高度的自觉性。的确,现在社会对教师的要求越来越高,这也是社会进步的一种积极表现。而很多家长都存在“小心思”,总想找教师走后门,逢年过节给教师送礼,如果教师不收,家长会觉得该教师不通情理,如果收了东西,可能会是下一位张老师。不可否认,在父母那个年代,家长送些小白菜、萝卜没人说,但当下大家更注意维权意识。因此,教师面对家长送红包时,特别在微信、支付宝等地方,应坚决拒收所有东西,免得将自己置于两难境地。

  其二,教师应该注意日常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俗话说,苍蝇不叮无缝的蛋。归根结底,家长送红包折射出家长对教师的不信任,教师要思考自己的行为习惯是否达标。教师的一言一行对学生有深刻的影响,须知,一般学生回家会将教师的行为习惯跟家长倾诉,家长通常也会询问学生,某某教师人品如何,家长会通过学生的叙述和自己的思考判断教师的人品,如果教师具备良好的行为习惯,能够做到为人处事公平、公正、公开,学生、家长也会对这样的教师放心,自然不会动歪心思。

  其三,教师要注意加强和家长的沟通交流。很多时候,家长对教师不了解,但又想让教师多照顾点自己的孩子,红包成为最佳的选择。笔者想说的是,当教师拒绝家长的红包后,教师应该与家长多沟通交流,化解其中的误会。在笔者看来,每位教师就是师德师风的代表,更是教育系统的一面旗帜,教师只有和家长多沟通,家长才会真正了解教师队伍的纯洁性、高尚性,真正理解、配合教师的工作,做到家校有效对接,家长才会对教育更加充满信心。

  总之,家长发红包,教师一定要在言语上表示谢意,注意沟通交流,说明不能接受的理由。笔者相信,只要教师不去随便接受家长的红包,平时注意修身养性,筑牢拒收的“堤坝”,在家长会、学校集会等场合,对家长、学生多灌输正面思想,自然能有效避免不必要的麻烦。

  文/林春

来源:红网

作者:林春

编辑:夏熊飞

本文为红辣椒评论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

本文链接:https://hlj.rednet.cn/c/2018/01/13/4528942.htm

阅读下一篇

返回红网首页 返回红辣椒评论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