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就业观念的代沟该如何“填平”

来源:红网 作者:杨朝清 编辑:王俞 2018-03-22 22:54:29
时刻新闻
—分享—

  一项调查显示,88.1%的受访青年坦言自己的就业观念与父母存在差异,42.0%的受访青年因此不愿与父母过多地交流工作情况。在找工作问题上和父母出现分歧时,59.5%的受访青年认为两代人应多沟通,了解彼此的看法,57.9%的受访青年建议年轻人多做职业规划。(3月20日《中国青年报》)

  从农业社会坚固、沉重、形状明确的固体状态转化为现代社会流动、轻灵、千姿百态的液体状态,社会流动的加速,让青年人就业有了更广阔的选择空间。在社会分工专业化、精细化的今天,就业的品质,不仅关系到青年人的价值实现,也关系到他们的安全感、获得感与幸福感。

  每个青年人都被嵌入到形形色色的社会网络之中,就业不仅具有经济意义,也具有文化意义和社会意义。是选择到东南沿海还是回到中西部地区,是到大城市去还是留在小地方,是选择安稳、舒适的体制内工作还是到民营企业就业……不同选择的背后,有着不同的文化认同与价值追求。

  不同的成长环境和生活经历,让青年人与父母在就业观念上存在着鲜明的“代沟”。许多父母热衷“保守的稳定”、偏爱“铁饭碗”,一些“胆子大”的青年人则想去创新创业的公司;不少父母担心子女承受不了大城市的重压,盼望着他们能够回到自己身边,得到熟人社会网络的庇护;面对新兴职业,一些父母戴上了“有色眼镜”,认为这样的工作“不正当”“难以长久”……青年人与父母拥有不同的“意义之网”,在就业观念上产生摩擦与碰撞在所难免。

  许多小地方还是一个人情社会,在求职过程中,亲属、朋友等“关系”的力量很强大,社会资本深刻影响就业质量。而在大城市,求职尽管也会依靠一些“关系”,但主要还是依靠个人的能力与文化资本。一些青年人从大城市回到小地方之后,发现固然生活压力小了不少,却存在着“机会更少,关系更多”的困扰和迷惘。

  社会学家阿兰·图海纳指出,“劳动既是一种行动,也是一种境遇,是一种把自己的标准取向引向自我的实在性”。以血缘和伦理为核心的传统家庭观念,驱使父母热衷让子女寻找他们认为的“好工作”;殊不知,他们的“好意”或许并不契合子女们的心意。

  每个人都需要在这个社会寻找适合自己的位置,每个人都应该寻找契合自己的价值实现通道。不论是“80后海归做月嫂”,还是“硕士卖凉皮”,抑或“职业遛狗人”,越来越多的青年人选择听从内心的声音,“不走寻常路”。面对父母与青年人在就业观上的差异,没必要太介怀;代沟并不见得就是个坏东西,双方都要承认代沟的存在并积极、善意地与“沟”的另一端展开真诚对话,才是应有之意。

  文/杨朝清

来源:红网

作者:杨朝清

编辑:王俞

本文为红辣椒评论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

本文链接:https://hlj.rednet.cn/c/2018/03/22/4584077.htm

阅读下一篇

返回红网首页 返回红辣椒评论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