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各省份为单位组织的公务员招录考试,也被称为公务员“省考”。本周,将有超过20个省份的公务员招录笔试在4月21日同日开考。根据公开报道,一些省份公务员报考依旧火爆,多地报名人数和最热岗位竞争比再创历史新高。(中国新闻网 4月17日)
“招录计划较去年同比增长46%”“招考比达到63:1,为三年竞争最激烈的一次”“报考人数创下新高,最热岗位的竞争比高达1376∶1”……近年来,坊间盛传的“公考降温”,在各省庞大的报考人数和“千里挑一”的竞争比例面前,实为“虚晃一枪”的假象。数据折射现象,在绝大部分民众心中,公务员这三个字依旧是象征福利待遇优越、从业环境稳妥的金字招牌,甚至在许多即将迈入社会的年轻人眼中,公务员俨然成为了择业首选。
虽然公考好比“千军万马过独木桥”,但这“第一选择”却往往并非是“最初意愿”。有许多参加“公考”的考生,甚至已经“成公上岸”的体制内人员都曾吐露心声:“从自身来说,参加招考并不是遵从本心”“自己的专业和兴趣与公务员这个职业相去甚远”“哪怕工作了很多年,依旧无法真心热爱”。那么,当“理想国”与“现实城”二者置于天秤两端时,为什么绝大多数人慎思笃行后却依然将选择的砝码放在“遵循现实”一方?哪怕“前辈”们的劝说之言纷繁于身侧,但不少年轻人却依旧对公务员这个职业“过分着迷”。年轻人在面对公务员这个“金饭碗”之时,到底是应该趋之若鹜,还是理性回归?
事实上,造成“公务员热”这一现象的原因是多方面的,“统一招考”“招录公平”“承担社会管理职责”等,都是其主要原因,但若是纵向深究,“整体从业环境稳定、依法履行公职、纳入国家行政编制、由国家财政负担工资福利”才是其“热潮不退”的最根本原因。国人最讲“中庸之道”,凡事不必苛求完美,稳定和谐才是重中之重,这种近乎保守的传统思维融汇糅杂在“择业观”中,尤其是在面对“公考”时,完全暴露无遗。这也是为什么民众明知公务员福利待遇中等、工资涨幅微小、工作内容枯燥、晋升途径和渠道单一等如此多的弊病,却依旧“执迷不悔”的重要因素。此外,人们迷恋“金饭碗”现象的背后,也侧面反映出社会各职业类型之间的失衡和断裂,以公务员职业稳定举例,相较于其他职业,这种“稳定”一是折射出公务员行业的“低淘汰率”,另一方面也反射出各类社会保障制度在其他行业仍需进一步完善的现状。
“求稳”本无可厚非,但绝不应成为民众,尤其是年轻人的“唯一选择”。对于年轻人而言,遵循内心真实想法,将真正喜爱的专业、兴趣,发展成为之奋斗的事业,将“热爱”转化为社会生产力,才是真正对自己的人生选择高度负责。同时,从社会层面来讲,激活推动创业氛围,不断创优社会从业环境,发展壮大市场经济和公民社会,创造条件和机会,让“专业的人做专业的事”,减少人才资源的浪费,深化完善社会福利保障体系等一系列举措,才是从根本上平衡行业发展、优化择业环境的有力抓手。
在这个物欲横流光怪陆离的现实社会中,单纯的、不被世俗化的、不带任何利益的理想主义行为是多么难能可贵的品质;有热血、有想法、有创造力,才应是这个时代年轻人身上的专属“标签”。因此,在面对公务员这个“金饭碗”时,笔者希望越来越多的年轻人能够少一些“趋之若鹜”,多一些“理性回归”。
文/安星予
来源:红网
作者:安星予
编辑:田德政
本文为红辣椒评论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