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大数据杀熟”乱象,谁来治理?

来源:红网 作者:朱雯卿 编辑:司马清 2018-05-29 23:11:50
时刻新闻
—分享—

  如今,从网约车、共享单车,到电商购物、社交媒体,平台经济已经成为社会治理中绕不开的话题。与此同时,众多平台对海量用户数据的收集、占有,也引发了社会公众对大数据是否会被滥用的关注。

  近期网络上很多用户都反映了自己遭遇“杀熟”的经历,同样的商品或服务,老客户看到的价格反而比新客户要贵出许多。调查发现,在机票、酒店、电影、电商、出行等多个价格有波动的平台,都存在类似情况。类似现象受到包括新华网和人民日报在内的各大媒体关注,并被统称为“大数据杀熟”。

  这些“杀熟”事件,将“杀熟”一词再次摆在了公众面前。著名品牌战略专家李光斗称,所谓的“大数据杀熟”其实就是以前的“价格歧视”,是商业公司试图对消费者差异定价的行径,早在互联网出现之前就广泛的存在。同样的服务和产品,用不同的价格卖给不同的用户,本质上迎合了商业公司利润最大化的终极目标。

  大数据时代信息采集手段的多样化给了商家前所未有的契机。消费者在网上搜索、浏览、下单、评价等行为,都可能为商家提供关于价格敏感度的关键信息。以外卖网站为例,价格不敏感的消费者可能会用不同标准(如价格高低,送货时间长短)来筛选外卖。

  网络平台日趋完善的技术和算法,虽然大大降低了消费者的平均搜索成本,但平台和消费者之间存在着严重的信息不对称,导致平台在理论上完全有可能进行误导性推荐或扭曲正常的消费体验,从而不当得利。这些平台对数据的占用可能涉及个人信息泄露、数据权属、数据交易、数据滥用等一系列问题,当数字经济的发展中涉及诸如道德伦理、公平正义等价值判断时,市场可能无法自发加以调整解决,这时候就需要尽快完善数据保护方面的立法。市场管理、监督、仲裁不能一直缺位,在制度与法规层面应对此有说法,法治应当依法约束并惩处潜在的不轨行径。

  商家在拥有大数据的同时,应该反思大数据的各种不同用法的潜在成本和收益。在信息日益透明,商誉越来越重要,消费者日趋理性的大背景下,最优对策应该是利用大数据给熟客更好的个性化服务,包括价格上更多的优惠。短期来看,大数据杀熟也许能为企业赚取更多的利润,但从长远来看却是透支了消费者对品牌的信任与忠诚。凡事需要有个度,根据大数据的情况进行个性化推荐或者利用大数据更好地提升企业效率,这是无可厚非的事情,但是跨越了这个度,伤害的就是用户的感情和企业的根本利益。携程需要加强自我反思,是否在产品设计中存在类似漏洞,是否存在产品过于复杂导致用户不买账的情况。当一个平台的用户粘性越来越差,哪怕再忠实的用户也可能转身离开。所以,商家必须意识到,价格歧视并不只是一个技术性问题。盲目追求“精准”的用户画像,可能南辕北辙、适得其反。商家自律不是道德的高标准严要求,而是为了自身的可持续健康发展。

  文/朱雯卿

来源:红网

作者:朱雯卿

编辑:司马清

本文为红辣椒评论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

本文链接:https://hlj.rednet.cn/c/2018/05/29/4640896.htm

阅读下一篇

返回红网首页 返回红辣椒评论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