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讨好别人可以有,“讨好型心理”不行

来源:红网 作者:卞广春 编辑:田德政 2018-06-08 22:47:54
时刻新闻
—分享—

  不会拒绝他人、过度关注别人对自己的评价、无论有无过失都主动承担责任……有这类性格特点的人被视为有“讨好型心理”的人。一些有“讨好型心理”的人很苦恼,觉得自己的生活受到了影响。对2015名受访者进行的一项调查显示,47.5%的受访者感觉自己爱讨好别人,70.8%的受访者觉得“讨好型心理”会给人带来困扰。要避免孩子形成“讨好型心理”,64.6%的受访者认为家长应该多鼓励孩子,避免对孩子求全责备。(6月7日《中国青年报》)

  《战国策》中有“女为悦己者容,士为知己者死”。意思是,女人为心爱的人妆扮自己,使得自己更容光焕发;男人为赏识自己的人赴汤蹈火,在所不辞。如果排除政治因素,这就是古人为了讨好别人,为了别人牺牲自己的一种最朴素的表达。而现代人把自己活成别人眼里的风景,也是一种讨好、取悦别人。这样地讨好别人,是成就自己,活出精彩给别人看。从这些层面理解,爱讨好别人没什么不好。

  有的讨好别人,有其功利性或被情势所迫。因在宫中被冷落十多年,武则天讨好李治,是被册为后;男人讨好妻子,是担心大大小小的胡搅蛮缠;《红与黑》中的于连讨好德•瑞那夫人和玛蒂尔德小姐,是基于对个人小木匠命运的不服……这样的爱讨好别人,是个人心甘情愿的,是有计划、有预谋、有目的的,与我们讨论显然是有区别的。

  但是,爱讨好别人,不应有“讨好型心理”。“讨好型心理”是失去自我,盲从别人,是一种病态式的反应心理。现代生活中的每一个人都是各自独立,靠自己的真才实学和认真打拼实现人生价值和个人理想的。“讨好型心理”的问题在于,自己站不准位置,没找对方向,总是活在别人的世界里,把自己的喜好和理想扔得远远的,进而,无条件服从别人哪怕是无理的要求,只在乎别人的评价,甚至把与自己无关的事情也揽到身上,求得别人的好评。

  因为不会拒绝别人,存在“讨好型心理”的人和家人都很痛苦。比如,对向自己借钱的朋友,“讨好型心理”的人既不关注对方的信用和还款能力,也不考虑自己的经济能力和需要,就直接允诺。因为有求必借,自己和家人就成了受害者,很容易陷入追讨债务或生活艰难的困境中无法自拔。这也成就了一些靠诈骗别人的寄生虫,影响了社会秩序的稳定。

  因为自我评价较低,很在意外界的评价,存在“讨好型心理”的人自信不足、自卑有余。个人自信,是做事情的基础。没有自信的人,做事做人必然左顾右盼,既缺乏勇气,害怕竞争,不能勇往直前,一气呵成,也会影响办事效率和人生前途,在职场上更是很难独当一面,做出成就。这样的人也许人缘不差,但这种人缘却是被架空的虚伪的人际关系。

  讨好别人可以有,“讨好型心理”是病不可以有。把有“讨好型心理”的人安排到服务性工作,可能容易获得客户的好评,给客户留下较好的印象;有“讨好型心理”的人遇到胸怀坦荡、为人正直、光明磊落的人可能不会吃亏。但是,有“讨好型心理”的人,还是要多从成功的经历中总结经验,从过度关注别人评价却失去自我,和不会拒绝他人给家人带来困扰中吸取教训,增强自信,放弃依赖,力争做有主见、有作为、能担当的时代新人。

  未成年人有“讨好型心理”,或与环境有关,家长不应责备而应设法鼓励。可以尝试让孩子做自己感兴趣或不会出错的事情,让孩子不用看别人的脸色行事,证明自己也很了不起,达到鼓励孩子,让孩子建立自信的目的。当然,家长要了解孩子的生活习惯,知道孩子的喜好,并鼓励孩子结交朋友,让孩子在与他人的交往中,积累经验,懂得自己存在的价值,懂得人与人相互支撑、团结就是力量的道理,以逐渐淡化直至消失“讨好型心理”。

  文/卞广春

来源:红网

作者:卞广春

编辑:田德政

本文为红辣椒评论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

本文链接:https://hlj.rednet.cn/c/2018/06/08/4650275.htm

阅读下一篇

返回红网首页 返回红辣椒评论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