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日,东方今报·猛犸新闻“记者跑腿”栏目推出首篇独家报道《为改证件姓名一字之错奔波22天,洛阳六旬老人难证明“我是我”》,引发多方关注。“这是懒政不作为、作风不实、为民服务意识不强的典型表现!要一查到底、严肃问责、从严处理!”昨天上午,洛龙区委书记孙延文就此事作出批示。下午,洛龙区相关部门负责人到老人家中道歉,并现场办公更正“一字之错”。(8月19日澎湃新闻网)
群众奔波了20多天的烦心事,终于在媒体的“跟踪报道”中得到了圆满解决,本该高兴的好事,却总令人感到有一些遗憾和失落。
一方面,类似问题与群众现实生活息息相关,公众不知道什么时候、又会在哪个地方再次发生同样问题,又会不会遭遇与老人相同的经历,这会让公众感觉特别没有“安全感”和“信任感”。另一方面,“一个之错”难改本质上就是群众“办事难”问题的反复,相信随着“简政放权”的深入推进,遇到类似问题的群众已经少了很多,但是媒体每曝光一例,就是对政府公信力的极大损害。第三方面,类似问题有个共通点,都是开始“很难办”,媒体曝光就“迅速解决”,如果政务服务总是需要媒体曝光来倒逼,这恐怕不是群众想要看到的局面。
诚然,由于证件改错并没有明文规定的操作流程,出于规范和严谨的考量,政府部门要求群众开具相关证明也无可厚非。但是,需要什么样的证明、谁来开具,政府部门是否可以给群众一个可参考的简单模板,让群众拿着“标准”层层签字盖章就行,又何至于让群众来回折腾,就为了办理一张随时可能“卡壳”的证明。
而这也正是当下群众“办事难”可能遇到的共性问题。各级政府部门的规定缺乏标准统一性,甚至可能出现上下级标准“打架”问题,最后却要群众来为此“买单”。比如,这个部门讲“只能这么办”,那个部门讲“材料不符合”。那么群众除了继续“奔波”,恐怕也无力改变现实,需要做出改变的必须是政府部门。
修改“一字之错”是事关群众切身利益的合理诉求,地方政府部门需要认真对待。推一推、拖一拖、应付了事,都不是政府部门该有的服务姿态。加强部门间沟通、简化操作程序、提升服务质效,这才是政府部门应该着力的地方。而做到这一点也不难,只需要各级领导干部多沉下身子到服务窗台走一走、看一看,感受一下群众办事的现实状况,再来思考和规范工作程序,或许就会让群众看到不一样的改变。
“一字之错”不难改,难改的是政务服务人员的服务理念、处事思维和工作态度。希望各级政府部门都能从“一字之错难改”事件中得到一定启发,真正从根子上排查问题、治疗“疾病”,莫让“一字之错”如此难改。
文/陆仁忠
来源:红网
作者:陆仁忠
编辑:王俞
本文为红辣椒评论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