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网游的“黑锅”别老让手机背

来源:红网 作者:张全林 编辑:张瑜 实习生 程昱媛 2018-08-24 23:01:33
时刻新闻
—分享—

  近日,教育部、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共同起草的《综合防控儿童青少年近视实施方案(征求意见稿)》,引起网友对于幼儿园中小学禁手机的讨论。未成年人带手机入校该不该管,七成受访者希望禁手机。(8月23日《中国青年报》)

  支持禁止幼儿园、小学和初中学生在校园内使用手机,是担心孩子们沉迷于玩手机,既伤眼睛又耽误学习,其出发点是为孩子们好。但手机作为科技转化品,是顺应社会发展潮流的产物,是人体视觉、听觉等联系外界功能的拓展工具,它的面市是为了帮助人类,一味地拒绝亦未必合适。再说,靠人为的限制也很难奏效。自古以来,大凡逆潮流而行的举措,无不以失败而告终。

  科学技术历来是双刃剑,用得对,可以推进文明前行,用得不是地方,就成为害人精,甚至会反转身来危害人类文明。手机作为文明产物,亦情同此理。正确的做法,恐怕不是拒绝,而是扬其长、避其短,让它老老实实为人类服务。手机既是一个能玩游戏的娱乐工具,又可作为学习工具帮助学习。如果使用得当,那可谓是好事一桩。带不带手机,应在传统学习和新媒体学习方式之间,利害权衡、趋利避害,把账算清楚。

  而实际上,要禁的也不是手机,而是手机里的不良信息。手机就像一个洗澡盆,需要泼掉的是脏水,而不是里边的婴儿。那些容易成瘾的手机网络游戏、邪恶动漫、不良小说、互联网赌博等才是影响学业并造成学生行为失范、价值观混乱的罪魁祸首。

  生活中有许多成年人和孩子,都在不要命地玩游戏,这就说明不光是人有病,游戏本身也有病。网络游戏应该是一种精神生活,使人们身心放松,得到愉悦感。但商业诱因的过度导入,其社会功能已走向反面。不要命的玩家,甚至玩得“过劳死”,已非鲜事。网络游戏正在发生异化,已经进化为“非药物性鸦片”,残害着人们的身心。网络禁毒,不容延宕。

  把手机里的信息打扫干净,比把手机禁掉要有可行性和合理性。在关涉百年大计的问题上,不能任凭市场那只无形的手无孔不入、任意挥舞。当一种产品的应市弊大于利,且无法控制其负面作用的无限扩张,就应该以果决的态度给予封杀,不留后患。往往那个看上去最简单的办法,就是最聪明的办法。

  学生玩手机靠堵恐怕是不行的。如何引导孩子健康使用手机,避免“手机控制”,关键还要从源头解决。现行的网络游戏管理在防止“网瘾”方面,缺乏强制性要求。如实现用户实名制、建立游戏分级制度,这些有利于管控的硬措施,仍然缺位。移动网络对于普通生活的无缝连接、更加随意的内容展示和设备极易获取的特性,客观上要求有更多的强制性手段来加以把控。

  解铃还须系铃人。靠人为的围追堵截,终归不是完策。未成年人网络使用的疏导,重在加强管理设计,构建以技术手段为基础、行政管理为补充的制度架构。建立和完善有害应用识别、未成年人专用设备设施供应、选择性宵禁和上网时间提醒等制度体系,实行手游市场实名制以及限时功能全覆盖,形成政府主导,家庭、企业、学校、社会共同参与、协同共治的良性格局,才是解决问题的治本之法。

  从另一面看,禁止带手机上学也提供了新的商机。除了市场的严管,专门开发“学生手机”也是一个不错的思路。完全可以给幼儿、少年配备专用手机,对手机上的信息进行甄别和筛选。让“学生手机”成为素质教育、兴趣教育的工具,让每个青少年“我的地盘我做主”,都能在快乐中学习,在兴趣享受中动脑筋,既寓教于乐,又保障安全,手机的危害也就自然消解了。

  文/张全林

来源:红网

作者:张全林

编辑:张瑜 实习生 程昱媛

本文为红辣椒评论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

本文链接:https://hlj.rednet.cn/c/2018/08/24/4713889.htm

阅读下一篇

返回红网首页 返回红辣椒评论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