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亟待化解高校辅导员的身份焦虑

来源:红网 作者:孙建清 编辑:田德政 2018-09-27 20:50:44
时刻新闻
—分享—

  在高校里,他们是“保姆”,牵挂学生的身心与生活;他们是“万金油”,帮助学生求解日常遭遇的方方面面难题;他们被叫作“老师”,但许多人无法登上讲台,身份“尴尬”。他们就是高校里的辅导员,常常被误解的一个群体。据说,某高校新招十名辅导员,一年过后剩三人。(9月27日 光明网)

  新招十名辅导员,一年过后剩三人,暴露出的问题是目前高校辅导员队伍还不够稳定。为什么不够稳定?这跟辅导员职业定位模糊有很大关系。通常我们认为,辅导员的职责既要当好理论教育家,又要做学生工作的思想家;突发事件他们是冲到第一线的实干家,学生遇到心理问题则要当好心理学家。一句话,辅导员是做学生思想工作的。但在实际中,确实存在辅导员职业定位与个人发展的困惑之间的矛盾。比如,辅导员不代课应该是正常的,可是有些辅导员觉得,老师不代课,就得不到学生的尊重,甚至比代课教师低人一等。因此,有的辅导员千方百计想代课,或者想通过读博士获得代课的资本,也有的想通过职称评定来改变自己的辅导员身份。

  其实,辅导员试图提高学历或通过发表论文、评定职称等途径走向教学岗位,这本身没有错,通过个人自身的努力改变辅导员的身份无可非议。问题是,当不能达到自己的意愿时,他们可能会另谋高就,这也就是辅导员队伍不够稳定的重要原因之一。归根结底,当下辅导员的所谓“尴尬”显然来自本身的定位不准。从设立辅导员的目的来说,辅导员就是辅导员,而不是教授。辅导员就应该做好辅导员分内的事。尽管学生喊辅导员为老师,但此老师非彼老师,这里“老师”只是一个称呼,而不是代课老师,何来尴尬一说呢?要说尴尬,高校的工种很多,比如保安、清洁工、食堂员工、行政人员等,岂不是也该尴尬吗?事实是,食堂员工从未在教授面前尴尬过,唯独辅导员有尴尬的感觉,直接反映了辅导员的身份焦虑。

  按照教育部2017年出台的《普通高等学校辅导员队伍建设规定》,辅导员工作职责包括思想理论教育和价值引领、党团和班级建设等9条。当然在现实中,许多辅导员可能承担的工作远不止于此。但是无论挑起学校或院系的多少副担子,辅导员都不属于任课教师系列,要想得到学生的尊重,还是要凭扎扎实实为学生服务的工作表现来实现。

  说到底,高校辅导员就是辅导员,职业定位准确就没有身份尴尬。多重压力下,辅导员队伍流动性很大,不少人干不了几年就离职或转岗。这恰恰说明,辅导员职业定位亟待规范。高校辅导员普遍面临职业定位与个人发展的困惑,化解这一矛盾,需要高校出台针对辅导员的用人管理规定,建立辅导员的考核与评价、培养与发展体制机制,在薪酬、晋升等方面更好地回应辅导员实际需求。

  文/孙建清

来源:红网

作者:孙建清

编辑:田德政

本文为红辣椒评论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

本文链接:https://hlj.rednet.cn/c/2018/09/27/4739030.htm

阅读下一篇

返回红网首页 返回红辣椒评论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