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以WiFi探针为主要技术手段的广告营销设备悄然兴起,该类设备通过获取用户手机Mac地址收集用户信息。有些设备可以强制用户手机弹窗,并冒充已连接WiFi在微信置顶界面投放无法消除的“狗皮膏药式”广告。一些生产WiFi探针设备的公司通过与电信运营商合作,获取了用户手机Mac地址与手机号的关系;另一些公司则接入了百度、腾讯等公司的大数据库,为广告主提供用户画像,甚至直接提供用户的微信。(10月23日《新京报》)
通过技术手段获得用户手机号码信息,进而投放无法消除的“霸屏广告”,令用户不得不面对垃圾广告,严重影响了用户的操作体验,还潜藏着信息安全隐患。显然,此种“霸屏广告”乃是在滥用信息技术,不法商家通过与运营商、互联网企业合作,获取用户相关信息而牟利,亦属于侵犯手机用户的信息隐私权,相关企业则涉嫌非法泄露用户隐私数据,埋下信息安全隐患,均应依法予以禁止和重罚。
“霸屏广告”美其名曰“精准营销”,打着用户画像、精准定位、锁定用户屏幕等口号,看似属于“高大上”的互联网营销,可实则是“狗皮膏药式”广告,严重影响到用户的体验感,反而将“精准营销”唱歪了,不仅未能获得用户的好评,反而批评、吐槽不断,实在是得不偿失。显而易见,“霸屏广告”走偏了,画虎不成反类犬,有违商业伦理,对用户形成了不当骚扰。
“WiFi探针”收集到用户手机的Mac地址,本身并不违规,可广告设备销售方其未经用户许可,通过技术手段向用户的手机做出发送强制弹窗广告,以及设置无法消除的置顶WiFi,就属于电信骚扰行为了,已经涉嫌触犯相关法规。而且,无论是“霸屏广告”还是“强弹广告”都是采取技术手段恶意欺骗微信后台,有可能被利用此功能植入恶意代码、木马病毒等,埋下信息安全隐患,诱发电信诈骗等违法行为,给用户造成不可预测的经济损失。
从报道来看,“霸屏广告”是依靠“WiFi探针”技术收集用户Mac地址,但要知晓对应的用户手机号码,则需要“通过正规的运营商大数据服务接口实现”,且“所有收集的手机号均是匿名的,不存在任何个人信息。只能通过运营商直接提供的营销通道触达到客户”。用户画像则是与互联网企业合作实现的。由此可见,电信运营商、互联网企业实则成为了“霸屏广告”的“帮凶”,如果没有它们的配合,其功能也就难以实现。
因此,在依法打击“霸屏广告”之际,也要严查电信运营商、互联网企业的违法行为,追究其非法泄露用户信息数据行为。要求其停止此类合作项目,审慎评估大数据业务的风险性,制定最安全的信息数据保障措施,严格遵守法律法律,恪守互联网隐私底线,不得再为了利益而随意放开商业合作口子。
文/江德斌
来源:红网
作者:江德斌
编辑:王俞
本文为红辣椒评论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