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9岁的年轻妈妈张亚向记者说,自从得知儿子患有急性淋巴细胞性白血病后,对于儿子的治疗,他们夫妻俩的态度截然相反:张亚包括她的娘家人一心一意要求让强强到医院接受正规治疗,而王宝则坚决反对,坚持放弃治疗。对于为什么要放弃对儿子的治疗,王宝称:“那是个无底洞,也治不好的。”(11月16日《扬子晚报》)
“8岁男孩身患白血病,父亲怕人财两空放弃治疗”,短短一句话,却带给民众两种截然不同的直观情绪:听闻前半句,心悸惋惜,再听后半句,愤懑无奈。实际上,在社会舆论环境愈发包容的今天,民众已经渐渐了放下“道德枷锁”,不再轻易对无法感同身受的人与事进行简单的道德评判,但是此新闻报道一出,舆论风潮再起,而民众几乎是“一边倒”地对这位父亲的言行进行指责,这是“道德绑架”的重现吗?不,这只是公众对这名8岁男孩命运的痛惜,更是对这位父亲冥顽不灵、愚昧无知的愤慨。
“屋漏偏于连阴雨,严霜单打独根草”。置身于并不事事遂心的大千世界中,我们并非没有见过那些身患绝症却药石无医的实例,更并非没有听闻过当事人命悬一线,但家中确实走到绝境再无他法的故事,对于这样的现实情况,面对人生中的确存在的无可奈何,无论是当事家庭还是周遭看客,皆是有心无力,唯余叹息。就连曾经的“凤雅之死”事件,尽管“弦外之音”接踵而至,但面对客观存在的现实困境,民众仍无法作出单一的是非评价。但此次报道中的这名8岁男孩,既非所患绝症,并尚有治疗能力,而在这样的前提下,作为父亲却选择了放弃治疗,任凭全家、全村、全社会苦口相劝,哪怕稚儿对今后的人生尚有渴望,但一句“担心人财两空”的借口便堵死了孩子迈向未来世界的路。
尽管主治医生再三强调“孩子的治愈率在80%以上”,尽管全村、全镇群众愿意伸出援手相助,尽管还有医疗保险作为托底,但孩子的父亲仍然在孩子仅接受了两周治疗后,便在出院通知单上写下“拒绝治疗”四个字,强制带孩子回了家。那么,摆在眼前的现实情况无非就是:继续治疗,孩子有极大的痊愈可能,且家庭治疗花费只是有限的一小部分;放弃治疗,孩子再无他路,但家庭承担的治疗费用也就此止住。此番至此,不禁引人遐想,他怕的真的是“人财两空”吗?或许,“人”并不重要,“财”才是第一考虑。面对公众的劝说,他依旧固执己见,认为“不可能治好”“医院都是骗人的”,此言此行,民众如何不怒?此情此景,又是何等的愚昧无知。
那么,面对孩子那双渴望回归校园、重新生活的眼睛,再看这位扛起“无知”大旗,挡在身前的父亲,我们真的无能为力了吗?答案当然是否定的,因为法律,永远是保护孩子权益的最后一道防线。公民依法所享有的生命权、健康权,不会因任何他人意愿所改变。此外,法律也规定了父母对于孩子有平等的监护权,孩子母亲完全可以依法行使权利,让孩子得到治疗。若是最终,孩子父亲仍然拒绝为其医治、拒绝支付治疗费用,那么孩子母亲完全可以采取法律手段,提起诉讼,甚至向法院申请先予执行支付治疗所需费用。
“愿世间再没有不得已的骨肉分离”,诚然,我们期待在多方协调沟通下,孩子的治疗问题最后能有一个妥善安排,但我们更加希望的是,解决问题的最终方式是源于温暖的亲情、源于无法分割的血浓于水,而并非那一张冰冷的强制执行书。假以时日,孩子会有痊愈康复的那一天,但前提是,别再让“愚昧无知”寒了那一颗颗“舐犊之心”。
文/安星予
来源:红网
作者:安星予
编辑:王俞
本文为红辣椒评论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