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家暴中的“隐形人”:被忽略的男性受害者

来源:红网 作者:代烨怡 编辑:田德政 2018-11-21 20:47:35
时刻新闻
—分享—

  ——本文系红网第四届全国大学生“评论之星”选拔赛参赛作品

  人们常常以为女性是家暴中的受害者,男性则是施暴者。但其实,男性也会成为家暴中的受害者,而人们长期以来的这种刻板印象,无疑扩大了对男性受害者的忽略,使得男性成为家暴中的“隐形人”。

  11月20日,90后男演员蒋劲夫的日本女友中浦悠花在社交媒体上发布了一组自己受伤的照片,并配文:“蒋劲夫行踪不明这件事的确与我有关”,短短一个多小时后,蒋劲夫通过微博致歉并承认“家暴”:“不论什么原因,我都不应该动手,我为自己的行为感到羞愧。”随后,“蒋劲夫承认家暴”迅速登上了微博热搜榜第一位,引起网友热议。

  在此,笔者首先纠正一个错误,此次新闻事件中的暴力行为并非“家暴”,更准确地说法应当是“亲密关系暴力”。家暴,全称是家庭暴力,有范围上的界定——“发生在家庭成员之间”,而在法律上,家庭等同于户籍,“家庭成员”是指在同一户籍内永久共同生活,各个成员的经济收入都作为家庭共同财产的人。“亲密关系暴力”则特指发生在恋爱伴侣之间的暴力,蒋劲夫对其女友实施的暴力行为显然属于后者。

  在蒋劲夫致歉的微博下,众多网友表达了对其暴力行为的强烈谴责:“动手的男人都不是好男人!”“你怎么能打女人!”……但有意思的是,仅仅两个月之前,80后女演员张雨绮爆出家暴传闻,其丈夫(现为前夫)袁巴元背后被刺1CM的伤口。然而网友却一边倒地支持女方,称其“敢爱敢恨”,甚至有网友还调侃男方“ 1CM 的伤口……是不是去医院晚点伤口都愈合啊?”处处透露着对张雨绮霸气的佩服、对男方小题大做的嘲笑。为何同样是暴力行为,网友的态度却如此大相径庭?

  原因是复杂的,其中非常重要的一点在于,在人们的潜意识里,女性往往是家暴中的弱势一方、是受害者,而男性则是暴力的实施者。毕竟一般来说,女性的身体力量往往弱于男性,在两性暴力中处于弱势地位,而弱势的一方往往就会成为受害者。所以在这种潜意识下,当有女性在暴力行为中占据了上风时,人们(尤其是女性),出于同理心或看客心态,或扬眉吐气般地对女性给予支持,或戏谑地对男性表露出不屑。如上,这种长期以来形成的刻板印象以及在其作用下的社会对于暴力行为的反应,使得遭受暴力行为的男性对于自己的遭遇更加难以开口、羞于启齿,这无疑扩大了对男性受害者的忽略,男性逐渐成为两性暴力中的“隐形人”。

  但实际上,遭受暴力行为的男性受害者绝不在少数,在2015年发布的由北京师范大学社会发展与公共政策学院、香港中文大学社会学系和哈佛燕京学社共同调查的《亲密关系中的调查报告》中提到,“从受暴率来看,8.8%的男性与11.8%的女性自报遭受暴力。”男性比率仅比女性低3%,而这还仅是在男性羞于承认遭受暴力的情况下所得到的数据,但社会对于男性受害者的关注少之又少。袁巴元遭遇的暴力得以曝光并获得极大关注,很大程度上源于名人效应,如果他的妻子(现为前妻)不是在娱乐圈颇有名气的女星,如果他和妻子都是普通的社会大众,又有多少人会关注此次暴力事件呢?再往前推一步,即使获得关注,便能得到社会舆论对于男性受害者的支持了吗?答案显然是否定的。

  而男性受害者面对的,不仅仅是对自身不利的两性暴力中的刻板观念,还面临着社会援助渠道的缺乏。蒋劲夫暴力事件引发关注后,全国妇联的机关报《中国妇女报》官微发声:“严重的家暴会构成犯罪!明星也不例外”,表明了自己的态度和立场。如果说,女性遭受暴力后可以向妇联求助,但作为“为争取妇女解放而联合起来的中国各族各界妇女的群众组织”的妇联,与男性受害者之间,总是让人感觉距离有点远。在《亲密关系中的调查报告》中,“在暴力发生后,75%的人选择不寻求帮助,其中24.61%的人不知道该向何机构求助”“在25%选择求助的人中,79.8%的人和46.1%的人首先选择向朋友和家人求助,警察、律师、心理医生都被排在后面,居委会、妇联等这些有潜力作为反家暴牵头机构被调查对象排在更后面。”而这些庞大的数据中,当然不乏男性。

  我们反对家暴,应当是反对一切性别实施的暴力行为;我们保护受害者,应当是保护一切性别的暴力受害者;我们不反对女性争取自己的权益,也应当看到那些被忽略的男性受害者。

  文/代烨怡(广西大学新闻传播学院)

来源:红网

作者:代烨怡

编辑:田德政

本文为红辣椒评论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

本文链接:https://hlj.rednet.cn/c/2018/11/21/4778655.htm

阅读下一篇

返回红网首页 返回红辣椒评论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