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劳动模范也是人

来源:红网 作者:石飞​ 编辑:司马清 2018-12-02 21:36:52
时刻新闻
—分享—

  邻居老弟刚退休,他见到我长长地出了一口气,以一种感慨万千的口吻给我说,加班总算加到头了,今年元旦春节终于可以大放宽心地休息了。

  难怪他如此动情,我认识他将近20年了,节假日他好像从来没有休息过。有一年“五一”长假,我约他去漓江,他苦着脸说,太想外出散散心了,可惜没办法,领导安排加班。我说,领导怎么老是安排你加班?他凄楚无奈地一笑,都怪俺是劳模。

  劳模怎么了?劳模也是人嘛。然而,对于劳模的认知,官方民间几乎长期被误区笼罩着,一当上劳模就不属于正常的人了,就需要与“工作狂”划等号,就应该“不要命”。——没日没夜地加班加点,而又耻于言及报酬;不顾死活地带病顶岗,而又坚持“不下火线”;没完没了地挑战生理和心理极限,而又强作乐观佯装笑脸……诸如此类的“特殊”表现,成了劳模的基本要素和必备底色,不可或缺,这便是领导和群众心目劳模的“定式”。否则,即便爱岗敬业,业绩突出,恐怕也与劳模无缘。笔者曾参与过某县级市劳模材料的审查工作。那一年,我审读35份劳模推荐材料,其中33份中有“经常加班加点”和“经常带病工作”的表述,真是“英雄所见略同”!

  不过,这个略同的“英雄所见”,不免让人有点残酷感。这种激励取向的结果很悲哀,以至于不少劳模因为“过劳”,而未老先衰,丧失健康,甚至英年早逝;一些一步一趋学习劳模争做劳模的职工,没有等到戴大红花,就垮掉了身体。显然,这有悖以人为本、尊重人权、珍爱生命的现代理念,是对劳动者合法权益乃至生命的漠视,只会形成“听劳模生畏、学劳模发憷”的群情,给“争学劳模、争当劳模”的导向产生负能量。

  这种近乎残酷的劳模误区的形成,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两点最为关键。一是主流政治定位偏颇。劳模和先进人物,必须一不怕苦,二不怕死,“小车不倒直管推”,视死如归。不可否认,这种“不怕牺牲”的精神,在战争年代、非常时期和特殊情况下,是必须提倡和非常需要的。而在和平环境和正常情况下,再这么普遍强求,就未免欠妥和怪谬了。劳模的标准,也应与时俱进。在需要提升职工整体素质,造就大批知识型和专家型劳动者的今天,爱岗敬业,业绩显著,能发挥引领作用就够了,而不应一味着眼于是否加班和带病工作。劳动者若是在不影响休息,不“过劳”的情况下,创造出骄人的业绩,做出显著的贡献,岂不更好?我记得,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中国工程院钟南山院士在一次专题报告中呼吁:“平时与战时不同,平时应当争取做到轻伤就下火线,保证身体健康,更好地服务人民。”钟院士的这句话,对于我们走出“劳模误区”是颇有启发和帮助的。

  二是媒体误导,推波助澜。我在网上查阅了改革开放以来的数十位全国劳模的事迹报道,竟然没有一位是讲究“张驰”“愉快工作”的,无一例外地都把浓墨重彩泼在了“不顾生死地工作”上,清一色的“拚命三郎”。这种舆论导向的“明示”和“潜示”就是:劳模需要“清心寡欲”,劳模应该不顾身家性命。其实,这些媒体还是没有挣脱“高大全”的思维模式,缺乏实事求是精神,“神化”“拔高”劳模,故意把劳模“八小时以外”的丰富多彩的生活“无情”地“规避”了。我有一位劳模朋友,是车间小班长,技术革新佳绩不断,堪称知识型和专家型工人。她又是一位业余歌舞爱好者,周末工会舞会总少不了她的丽姿倩影,还分别荣获过全市职工歌咏比赛和交谊舞大赛二、三等奖。然而,媒体在宣传报道她时,却只字不提她的歌舞爱好,理由是怕影响劳模的形象。

  难道我们的劳模都该是只有“工作编程”的机器人?真是咄咄怪事!请媒体开开恩,解除劳模的“紧箍咒”,让他们还原人的属性。

  文/石飞

来源:红网

作者:石飞​

编辑:司马清

本文为红辣椒评论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

本文链接:https://hlj.rednet.cn/c/2018/12/02/4785914.htm

阅读下一篇

返回红网首页 返回红辣椒评论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