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高校更名不能仅为“装点门面”

来源:红网 作者:李运钊 编辑:王俞 2019-01-01 22:54:58
时刻新闻
—分享—

  今年5月31日,教育部发布了《关于2018年拟批准设置高等学校的公示》,批准了40所高校的更名或新设申请。近日,国内近20所高校均在其官网上公布了被上级主管部门批准更名的消息,部分高校还举行了新校名的揭牌仪式。

  高校改名风潮自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开始,至今已二三十年,仍热度不减。持续的高校“改名热”是否真有必要,值得商榷。高校改名不是“蹭热点”,高校的“里子”重于“面子”,改名如果仅仅为了装点门面而不改变内里实质,名字再好听,作用也不大。

  不可否认,一所高校的名字可以体现出这所高校的地理位置、历史源流、办学规模、教学方向、院校级别等多方面的内涵,好的校名更兼具“信达雅”的文学美感,让人一听便印象深刻。而一些高校已经具备了上行发展实力,并且有崛起于国内众多高校的雄心,它们在院校级别上升或者其他条件改变以后,选择了改名,如将“学院”改为大学。这符合实际情况,具有一定合理性,是可以理解的。然而,一些高校为了突出“响亮”和“霸气”,忽视自身具体情况,为自己学校起了一个和本身条件并不相符的校名来标榜自己,则着实令人唏嘘。大“名”小用会误导公众对这所学校的认知,导致一些学生在报考时一看校名好就凑过来了,高校的生源可能确实是上去了,等到学生来校报到那一天则直呼“后悔”。

  高校果真凭改了名就能变好了吗?“改名热”在中国已经持续了二三十年,然而国内知名的高校基本还是那些,39所98大学和一百来所211大学。后起的有,但是少,更没听说过有大学是因为改了名字就晋升起来的。一所大学要想发展起来,必须要得到国家的资金和政策支持,以便更好进行校园设施建设,完成硬实力上配备;然后辅之以自身的奋起自追、招贤纳才,提高教学质量和教学水平,实现软实力的飞跃。二者缺一,学校的发展都会受到很大限制。况且学校的发展更兼地理位置、文化氛围等各方面条件的作用,名字的影响十分有限。好名字配好学校固然令人欣慰,但并非所有学校都能能拥有。只要学校质量好,名字普通一些倒也无伤大雅。

  再则,高校改了名也不一定就能提升多大档次,甚至有高校因为改名反而开始走下坡路。如,四川大学当年和成都科技大学合并以后,曾在一段时间内改名为“四川联合大学”。这名字一变,一方面弄丢了“国立四川大学”几十年的老招牌,另一方面又让人同抗战时期的西南联大混淆,实在是画蛇添足。因为年年招生不利,“四川联大”最后还是改回了“四川大学”的名字。由此可见,可见改名并不是大学必行之路,拿改名作“升学”手段更是无稽之谈。

  大学是为国家培养高级人才的机构,高校应以教书育人为第一宗旨。高校改名虽无可厚非,但是我们更希望看到,这些高校在自身“改名”需求得以满足之后,仍然能够不忘教育初心,不负育才使命,为国家人才建设和培养发挥应有之力。

  文/李运钊

来源:红网

作者:李运钊

编辑:王俞

本文为红辣椒评论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

本文链接:https://hlj.rednet.cn/c/2019/01/01/4804242.htm

阅读下一篇

返回红网首页 返回红辣椒评论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