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作者拿6分的阅读题能看到什么?

来源:红网 作者:董志豪 编辑:田德政 2019-01-21 19:54:53
时刻新闻
—分享—

  苏州高二年级语文统考中,一道现代文阅读理解题目,摘选自王亚的一篇散文《清明》。根据标准答案打分,原作者王亚也仅能拿6分。相关老师表示,主要是侧重学生思维训练和文本解读,作者本人拿不到高分也很正常。(1月21日《潇湘晨报》)

  从前深受“其害”的笔者在得知此事后,也颇为“愤慨”命题阅读理解的“神仙性”,但与此同时,笔者更认为在阅读理解这个“锅”上,出题人不应该背,暴露无遗的是应试教育的僵化问题。

  大多数都在“愤慨”出题人违背作者意图来刁难学生,真的是这样吗?其实不然,因为一个作品一旦完成,那就脱离了作者,有了它自身的独立性,而作者创作的只是文本,只有被读者阅读鉴赏之后才能变成文学。此外,阅读理解作为一种文学批评,原本就不是依据作者的本意,而是文学批评家为了引导某种文学趋势而来的,遵循的就是批评家的想法。

  当然,更为重要的是,阅读理解的答案它并不是无中生有,乱说一通,至少大部分做到了有理有据。作者不经意的挥毫而就,往往来自于他多年的积累,一个下意识的描写或许就是神来之笔,他无意识的描写不代表评论家不能从里面分析出别的东西。如果说非要以作者意图为准绳,一些文献的原作者早已化为一抔黄土,那纵横古今,又有谁能够阐释前人著作?中国还能是五千年薪火相传的文明古国吗?

  “一千个读者一千个哈姆莱特”式的创新意识当然需要提倡,但也应该考虑“无规矩不成方圆”。文学评价本身就没有标准答案,这个答案一定是参考答案,一般按照文学鉴赏或者文学批评的方法理解并不会有什么偏差,而类似苏州高二的语文考试主要目的在于让学生去掌握这种批评和鉴赏的方法,但是大多数学生并不是按照一定的规律和方法答题的,而是凭空想象,如果说这个结果就是我们想要的“创新”,那恕笔者费这么多口舌了。

  如若语文阅读理解真的同众口铄金的网友讲得那般一无是处,又怎么被一直沿用呢?难道出题老师眼睛不够雪亮?难道老师的水平确实不如网友?这绝无可能,笔者想了想,一个东西存在这么久势必有其原因,就以语文阅读理解为参照,首先是它必然发挥了作用,让学生学会了如何评价和赏析文学作品。再者便是发现了缺点但无法更换,这就是老生常谈的问题了,归根结底就是应试教育的短板暴露出来。

  说一千,道一万,应试教育的这种出题模式本身是有些僵化的,但短时间内想要做出改变实属不易,这就真需要大家的创新点子,摆脱应试教育模式。当摆脱了这一阶段,我们去阅读一些作品,就可以完全按照自己想法了给予评价,当然,这依然要根据科学的阅读鉴赏方法。

  文/董志豪

来源:红网

作者:董志豪

编辑:田德政

本文为红辣椒评论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

本文链接:https://hlj.rednet.cn/c/2019/01/21/4814787.htm

阅读下一篇

返回红网首页 返回红辣椒评论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