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莫让教育脱离社会实践

来源:红网 作者:程彦暄 编辑:田德政 2019-01-21 20:43:12
时刻新闻
—分享—

  近日,一位老师在中国青年报上刊文讲述了一次批改八年级作文的故事,题目是《秋天的颜色》,随着卷子越批越多,写秋天收麦子的学生也是越来越多。这让他们不得不面对一个现实,学生们可以计算出高难度的函数题,但是,让学生们计算只涉及加减乘除的简单运算的题,但必须是自己调查才能得出结论的题,学生们竟然束手无策。

  师者,传道授业解惑。然而现实中,不少老师却将重点集中在了拔高、拉分、冲奖,颇有些将教育初衷本末倒置之感。我们一直在强调学以致用,但是,当我们的学生连最基本的常识问题都搞不清,甚至是一种“无知”的状态,那么又何谈将来让他们去学以致用呢。

  电影《嗝嗝老师》中,女老师奈娜对叛逆的“差生”们不抛弃、不放弃,改变传统教学方式,将学生们带出教室,采用实践式教学,鼓励学生去认识现象、摸索规律、体验知识、自主学习。正是有了这些实践经历,才让这些“差生”们解决了“优等生”们的设计难题,并共同完成了参加全国科技展的手工制作。

  教育是一种“知识共享”,它有其固有的发展规律,它可以根据不同人的接受能力、兴趣爱好、相对优势等合理延伸出不同的细分领域和社会分工,从而激发出多元的创造力,助推社会、时代的持续发展。

  从物质的客观存在到对其的科学认知再到合理运用,期间教育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例如水是一种客观存在,通过学习知识,我们明白了它在零摄氏度以下会结冰,根据对这一客观规律知识点的合理运用,有的人去制作了冰激凌,有的人去生产了冷藏设备,还有人将其投注于医疗救助,也有人将他们雕刻成了艺术感十足的各式冰雕……

  如果少了对客观世界及客观规律的科学认知,那么一切的高分、奖项都将成为空中楼阁的虚幻装饰,不切实际,更毫无意义。有教无类、因材施教,相信每一位教育工作者都能对其释义倒背如流,但又有几人真正在践行它的理论,延伸它的发展?

  透过各地多种形式的优中差班划分现象,答案不言自明。对升学率、名校率、获奖率等盲目地追求,已然让教育越发的畸形与扭曲。学校不是生产高分生的机器,而是给每位学生都插上一双理想的翅膀,走出校门,都可以自由翱翔,奔往理想的天空。

  我们习惯用“桃李满天下”去赞扬老师,但很少会去对他们曾经的学生做10年、20年、30年甚至更长久的发展调查。对老师而言,在升学与成绩的压力下,加之缺乏教育结果在社会实践中的信息反馈,使得老师们只能陷入理论教学、逐分竞争、片面培优的漩涡中,从而在一定程度上扼杀了学生们的多元化发展。

  最后,让我们与谭中玉老师共同呼吁:“让我们的学生作文,更多地真正关注身边的事吧!让我们的学生更多地接触大自然吧!让我们的学生的学习不要脱离社会实践吧!”

  文/程彦暄

来源:红网

作者:程彦暄

编辑:田德政

本文为红辣椒评论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

本文链接:https://hlj.rednet.cn/c/2019/01/21/4814791.htm

阅读下一篇

返回红网首页 返回红辣椒评论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