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走向大众的“犀牛”

来源:红网 作者:罗瑜 编辑:田德政 2019-01-23 22:46:59
时刻新闻
—分享—

  2019年伊始,著名导演孟京辉的话剧《恋爱的犀牛》在公演20周年之际登陆星城长沙,受到众多话剧迷的热烈追捧。几经改版,从20年前青少年亚文化小圈子中的实验话剧,到成为演出两千多场依然经久不衰的现象级话剧,《恋爱的犀牛》在话剧的大众化通俗化方面作出了有益的探索。

  作为一部“恋爱圣经”,该剧始于爱情这一通俗而永恒的主题,其内涵却未止步于此。主人公犀牛饲养员马路对小文员明明的爱,锲而不舍,求而不得,令人扼腕。而随着剧情的发展,在男女主人公为爱挣扎的暴风骤雨般的大段对白中,在马路一次次将台下观众“指认”为倔强犀牛图拉的独白倾诉中,在“这是一个物质过剩的年代,这是一个爱情过剩的年代”式的反复吟唱中,主题的褶皱渐次打开,追寻的母题悄然氤氲。年轻的90后00后看见逆境中顽强与执着的自我,阅历较丰的70后80后看见奋斗与初心的镜像,精英看见底层,众生看见情种……艺术作品主题的开放性,让受众的多维解读成为可能,使得这部作品不耽于歌咏爱情而具有反思色彩,让人思考大时代背景下个人的迷茫与抉择、困惑与坚守。

  在艺术手段上,该剧“跨界”运用了多种表现形式,打造了一座能通往更多受众的视听艺术之桥。民谣与摇滚风格兼具的音乐、散发浪漫气质的诗化语言、新锐的舞台美术设计,甚至装置艺术和行为艺术等,都被话剧舞台“拿来”使用。象征本真的纯白与象征欲望的大红在服装与布景中不断交替出现,显示出主人公心路历程的复杂变化;蒙眼、囚笼、绳索和水等并不十分晦涩的隐喻,将渴望与束缚的对抗情绪充分渲染;众演员的形象通过投影打在巨大的背景布上,呈现出时代群像般的剪影之美……如果说,象征、隐喻和意象等手法使该剧区别于现实主义题材,产生某种陌生化的荒诞感和超现实感,那么,在剧中随处可见的复制和粘贴等后现代主义惯用手法,则致力于唤醒台下观众的熟悉感。如对观众耳熟能详的广告或流行语进行戏谑式改编,便不时激起现场一片会心的笑声,制造出轻松愉悦的观剧体验。

  除了精致的文本创作,该剧在大众化营销策略上也不遗余力。运营方多次以周年庆为契机,开展与粉丝的互动。例如,在长沙的20周年庆活动,通过演出前广泛征集粉丝意向,剧组选择了在美食地标与观众共进午餐的方式。当兴奋的粉丝与演职人员像朋友一样闲话家常,当意犹未尽的观众收到官微贴心推送的高清剧照,观众与话剧的距离拉近了,良好的品牌效应也通过微信抖音等自媒体得以继续传播。此外,顺应市场趋势积极改版、推出衍生品原声专辑和书籍、举办专场音乐见面会、参与各地重要戏剧节等,也无不延续着其票房影响力和号召力,为后续演出造势。

  《恋爱的犀牛》在艺术与商业的平衡上无疑是较为成功的,在普及戏剧知识培育话剧土壤等方面亦做出了积极贡献,但也存在着尚待市场检验的部分。例如为了让观众相信马路对明明的痴爱不过是“过分夸大了一个女人与另一个女人的区别”,剧中设置了戏仿电视台选秀的桥段,胜出者颇有歌厅女谐星的意味,但从演出效果来看,一些观众并不买账。毕竟,随着大众艺术水准的不断提高,开心麻花式的小品已不再是收割票房的万能利器。

  文/罗瑜

来源:红网

作者:罗瑜

编辑:田德政

本文为红辣椒评论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

本文链接:https://hlj.rednet.cn/c/2019/01/23/4816426.htm

阅读下一篇

返回红网首页 返回红辣椒评论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