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避免狠人治村与诅咒式标语,关键何在?

来源:红网 作者:沈道远 编辑:司马清 2019-02-17 00:03:02
时刻新闻
—分享—

  近日,有两则新闻笔者读后很有触动。一则是《半月谈》刊文称:面对难缠的人和事,为了促进村里发展,有的村干部不得不采取一些狠招,恩威并施;有的村干部为了达到目的,明知违法违规,还是不择手段,采取打折腿、点燃车等暴力方式;一则是网友爆料重庆市开州区中和镇为治理滥办酒席,在街头悬挂“不要屁股脸的人,办不要脸的酒;不知耻的人去帮忙,不要脸的人去吃酒”的辱骂式宣传标语。

  两则新闻虽然事件不同,但是,却都反映出在基层治理的过程中,还存在诸多问题。“狠人治村”凸显的是法治意识的单薄;“诅咒式宣传”暴露的是文明素养的缺失。这类简单粗暴的治理方式在乡村横行,绝对不是村民的福音。但问题是,为什么这样的治理方式还有生存的土壤呢?还有存在的空间呢?

  哲学上说,“存在即合理”。那么此类治理方式“合理”在什么地方呢?不妨以“狠人治村”为例,好好剖析一番。

  狠人为何能当选村官呢?其实狠人在农村,在很多语境下,并非是贬义词,相反而是有能力有水平的代名词。第一,这些狠人一般在农村都是先富起来的那批人,他们取得了世俗意义上的成功,成为了不少村民艳羡的对象;第二,这些狠人人际关系广,利用手中掌握的人脉资源丰富,能办事也能办成事;第三,这些狠人往往还是家族势力和宗族势力的代言人,拥有选票基础;第四,这些狠人通常还与基层官员交往密切,更有甚者一些基层官员还要依靠他们维护乡村秩序和稳定。这么多优势集于一身,狠人治村便应运而生了。

  当狠人治村需要出狠招的时候,一般他们是不亲自出面的,他更多是躲在幕后策划和指挥。比如要逼迫村民同意拆迁,狠人会派出家族势力成员“动之以情”,会联系基层干部“晓之以理”,甚至还会公然让涉黑人员暴力威胁。虽然人人都知道是狠人在背后操纵,可是,真当事情闹大了,出事儿,要想找到他违法乱纪的证据,还真有些困难。即便是真找到了证据,狠人也会打着“为了工作,为了稳定”的旗号,想方设法为自己开脱。言及于此,一言以蔽之,狠人治村用狠招面临的违法成本很低,可一旦成功将获得的利益却相当惊人。这就是狠人总是在征地拆迁、工程建设等项目中,极其活跃的根本原因和动力。

  当然,狠人治村也不光会用狠招。他们还会在办理证明、办理低保等为民事务中,向村民“施恩”。这些本就该村民享受到的服务,被狠人包装成“私人的馈赠”,还在言语之间要求村民懂得“感恩”,人为让村民背上“人情债”。由于信息不对称,一些村民信以为真,在平日对其感恩戴德,心存敬畏,更有甚者对其言听计从。因此,就算狠人在治村时有些出格之举,或者存在游走在法律和道德边缘的行为,这些村民天然地会选择“沉默是金”。这样的村民一多,乡村的舆论监督便失去了作用,狠人便更加肆无忌惮、为所欲为。

  那么,“诅咒式标语”又是如何诞生的呢?很简单,一些村官认为,村民文化素质低,用语文雅的宣传,他们听不懂,就算听懂了效果也不明显。于是乎,干脆就放狠话,悬挂粗鄙辱骂之语,以明确释放治理态度。悬挂“诅咒式标语”有违公序良俗,表面上看是一些村官文明素养缺失,但根本原因还在于村官治理基层的能力不强、本领不高、方法不多,存在严重的“本领恐慌”。

  基层不牢,地动山摇。可是无论是乡村的“狠人治村”还是“诅咒式标语”,都深刻地警示,当下农村法治和道德建设还任重道远,法治与德治融合的基层治理方式,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要做好基层治理,避免“狠人治村”和“诅咒式标语”等基层乱象,关键还要抓住“关键少数”。具体而言,就是要管好村官这支队伍,尤其是要严把村官的入口关,将“狠人”剔除出队伍。同时,加强对村官的教育和监管,规范用权,压缩任意妄为的权力空间。

  文/沈道远

来源:红网

作者:沈道远

编辑:司马清

本文为红辣椒评论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

本文链接:https://hlj.rednet.cn/c/2019/02/17/4827265.htm

阅读下一篇

返回红网首页 返回红辣椒评论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