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一篇《为拯救爸妈朋友圈,达摩院造了“谣言粉碎机”》的文章,在朋友圈刷屏,引来一片鼓掌叫好:“这下终于不用费劲劝导爸妈了!”文章说的是,阿里巴巴达摩院的科学家,造了一个谣言粉碎机,这是一个算法模型,可以识别真假新闻,未来也能应用在各大领域。(3月1日《钱江晚报》)
在网络时代,“造谣成本低,辟谣成本高”是各色谣言泛滥的主要原因。“谣言粉碎机”的出现,无疑会大幅度降低辟谣成本,这对保护网民权益来说,无疑是好事。然而,其最大的价值,也许并非“狙杀谣言”,而是“共建信任”。
不难猜想,“谣言粉碎机”是人工智能技术于“谣言识别”上的一种尝试,目的在于用“机器识谣”代替“人眼识别”。诚然,“人工智能”这个概念看似高大上,可从技术原理上看,却十分简单。都是运用大数据、语言分析等基础性技术,通过识别“文章来源的可靠性”“引用内容的可靠性”“文辞结构的可靠性”进而判断是不是谣言。
可以看到,谣言充斥于网络海洋当中,“伪科学”与“真科学”、“假新闻”与“真新闻”、“虚构故事”与“非虚构故事”,界线逐渐模糊,未经过深入调查的网友难以甄别眼前的“谣言”,不愿接收朋友圈信息也成了常态。事实上,网络谣言的最大灾害,不仅仅在于蒙骗部分网友,而在于令网络环境充满了“不信任”。当我们无法得知眼前的信息,对我们是好还是坏时,“通通不信”的情况也就增多了。
“谣言粉碎机”若能成功运用,必然能消除大量的虚假信息,令更多的真实的有价值的内容,进入网友们的视角。当“良币驱逐劣币”的态势形成,当谣言没有生存空间。网友们对网络内容的信任感的提升,网络氛围想必也会更加和谐融洽。当然,“谣言粉碎机”的延伸性作用并不局限于此。
进入诚信社会,我们不必要求网上所有的信息都是真实的。我们需要的是,能通过一类最简单的方式辨别眼前信息是真是假。通过对相关技术原理的深入开发,我们可以将“谣言粉碎机”移植进个人终端当中。任何一名网友,都能通过语言识别、文本识别、数据分析等方式,确定我们所接触的信息是真是假。例如,通过分析日常聊天数据,判断与我们聊天的是不是朋友本人;通过分析个人的行为数据,判断电话那头是不是诈骗分子等等。
“去伪”方能“存真”,两者之间的关系也是互补的。谣言粉碎机的本质,不是“识别假货”,而是“找到真货”,其中的“信任意义”不容忽视。
文/严奇
来源:红网
作者:严奇
编辑:田德政
本文为红辣椒评论 原创文章,仅系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红网立场。转载请附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