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功利至上的时代,“快乐教育”的含义需要认真审视

来源:红网 作者:郑泽洲 编辑:田德政 2019-03-03 20:02:24
时刻新闻
—分享—

最近,国际数学大赛中国队失利的消息再一次把奥数推向风口浪尖,甚至引申出另一个关系密切的命题,即“快乐教育”或“素质教育”。2月28日,“大家”微信公众号推送了一篇题为《作为一个奥数金牌选手的家长,我坚决反对快乐教育》的文章,次日,又推送一篇题为《没有快乐教育的共识,中国教育还要输多久》的文章,网友也随之组成两大阵营互不相让,掀起一场关于“快乐教育”的大讨论。

两篇文章的作者都针对奥数和“快乐教育”挥洒了大量笔墨。一位是家长,一位是教师,前者有把“快乐教育”简单等同为“减负”“玩乐”之嫌,后者也有把复杂问题简单化的倾向。其实“快乐教育”远远没有我们想的那么简单,但也并非高高在上,只是我们需要用客观发展的眼光来看待它。

首先我们需要界定“快乐教育”的定义,目前为止,笔者还没有找到关于这一概念的精确定义,粗看一下,大部分有关于它的论文或者见解,都只是停留在表层,也就是感性快乐,但是往深了看,它还包含了理性快乐以及综合了两者的实践快乐。

去年,广西师范大学学报的一篇论文说得相对中肯。文章认为,单纯“感性”的快乐和“认识”的快乐都是片面的,最后应该归于马克思主义幸福观,即“实践”的快乐。再看看今天“快乐教育”的应用,绝大部分都停留在感性层面,而这种“快乐”,是人为营造出来的,说白了,就是看着有点假,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快乐”。

遗憾的是,当今我国大量的中小学生,连最基本的“感性”快乐都得不到:课堂无趣,作业繁重,父母严厉,懂事一点的孩子,还没等父母批呢,自己先跟自己过不去了。当我们在大谈特谈教育的时候,我们可曾想过孩子的感受呢?

正如那位教师在文章中所言,为何今天的孩子越来越容易厌学?在一项调查中,超过四成的北大新生感受不到生活的意义,甚至生无可恋。为何名校的学生出现这种情况的比例会如此之高?

和“快乐教育”相似的,还有“素质教育”。2014年启动的浙江高考改革,其工作原则强调了深入推进素质教育。在实践中,浙江的改革的确出现了许多问题,于是许多人就抓住“素质教育”这条尾巴,挥舞功利主义大棒,对浙江的改革大加批判。后来呢,浙江经过不断的调整,新的高考制度已经在全国推广。这里所谓的“素质教育”,不是兴趣特长,而是如上文中那位教师所说,是着眼于培养学生的全面发展的素质,是学生的热情、兴趣、好奇心、思维方式以及探索精神。

“快乐教育”,或者说“素质教育”,不是简单的减负,不是放纵的玩乐,也不是在所谓“素质”上死磕,在补习班、兴趣特长上死磕。无需多说,功利化就是当下社会最赤裸裸的写照。我们带着功利主义的有色眼镜,去审视“快乐教育”的内涵,看到的当然是无尽的深渊,可怕的是,深渊也在凝视着你,你却从未发觉。

总之,在当下,“快乐教育”还在起步摸索阶段,连个准确的定义都没有,而公众或者急于用功利的世俗偏见视之为洪水猛兽,或者盲目地将其奉为“真理”。只有当功利主义的浪潮退去,“密涅瓦的猫头鹰”才开始起飞。

文/郑泽洲

来源:红网

作者:郑泽洲

编辑:田德政

本文为红辣椒评论 原创文章,仅系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红网立场。转载请附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

本文链接:https://hlj.rednet.cn/content/2019/03/03/5186292.html

阅读下一篇

返回红网首页 返回红辣椒评论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