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两会大家谈 | “取消考研统考”建议有待商榷

来源:红网 作者:都大伟 编辑:张瑜 2019-03-06 22:50:30
时刻新闻
—分享—

QQ??20190222155301.jpg

在今年“两会”上,全国政协委员郭长刚表示,选拔硕士研究生的全国统一考试存在诸多弊端,建议取消全国考研统考,由各个高校自主命题、自主招生。该建议在网络舆论场上引起了不小的质疑,也有网友明确表达了反对意见。(3月6日中青在线)

“取消考研统考”建议的提出,即使并非以提案或者议案的形式,也足以形成一个具有浓厚公共政策色彩的新闻场域。既然是新闻场域,那么围观者尤其是利益相关的围观者——即将准备考研或有过考研经历的学生,就有权利提出自己的意见。如果存在相当明显的质疑,我们就要回过头审视这项建议的不足。目前的质疑声主要集中在“高校自主招考的潜在不公平”和“学生自主选择的起点不平等”,这些声音的实质,其实是在于新制度暗藏的不确定性。

对一个新问题、新方案、新项目,如果说人们对它产生质疑,那基本就是来自破旧立新后的不确定性。“取消考研统考”本身最大的局限性在于,它没有为统考取消后各个高校自身的研究生招考制度设计出一套新的模式。长期以来实行的研究生全国统考,已经形成了非常成熟的选拔机制、相对完善的考试流程和比较稳定的运转程序,将这一统考制度与历届考研学子的庞大基数相乘,最终得到的结果,就是强大而权威的路径依赖。如果不经过广泛的民意征询和深度的社会调查就贸然打破这种路径依赖,可能就会制定出不切合实际的高等教育政策。

实际上,就该建议本身的内容而言,许多地方就蕴含着不确定性。关于考研全国统考的弊端,郭长刚委员提出三点理由:全国统考不利于高校分类发展;全国统考导致高等教育应试化;全国统考不利于专门人才培养。这三点其实都有待商榷。

“以某一行业为特色的高校无法分类发展”,这是考研全国统考带来的后果吗?显然不是。一个高校的特色定位,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它的本科专业的设置。饱受诟病的高校同质化,其实是由相当一部分高校的本科专业开得过滥过多、一味追求“大而全”导致的——法学专业、英语专业和金融学专业的“遍地开花”就是典例。至于说研究生生源,真正适合某专业、某行业的优秀人才,自然会主动流向综合实力突出或行业特色鲜明的高校。因此要变的不是全国统考本身这一机制,而是专业知识的出题方式和考查方式。

“全国统考导致高等教育应试化”,这个命题恐怕也要打个问号。它背后其实潜藏了两个相互矛盾的问题:一是通过考研继续深造的学生过于偏重应试能力,而缺乏真正的学术训练;二是考研人数的逐年上升和考研竞争程度的日趋激烈,造就了考研低龄化。按照第一个问题的逻辑思路,最好的应对之策大概是扩大推免生名额、减少考研名额,从而让学生更加注重平日里的本科专业课学习,而非把所有升研的希望寄托在最后的统考,但这样一来,反而会导致更多的本科生为了能够在千军万马中挤过愈发狭窄的独木桥而早早准备考研,这就加剧了第二个问题所说的现象。欲解决这个悖论,单靠取消全国统考,显然是行不通的。

“全国统考不利于专门人才培养”,郭委员这一理由针对的主要是往届生。许多已经有在某一专门领域工作经验的往届生,他们已经初步具备了发展成为专门人才的实践优势,但与在校学生相比不擅长应试,因此统考不利于将他们选拔出来。不可否认,这一点是现实中的确存在的,但是否能通过简单取消统考解决呢?也许到那时,反而会因为出现信息的不对称,形成对在校学生的不公平,这就是一种新政策的不确定性。

当然,研究生招考制度,在某种程度上存在一定的缺陷,考研试题泄露、大学教授篡改分数等丑闻更是直接暴露并放大了这些缺陷。但一个长期稳定运转的制度要怎么改、改哪里,是“小修小补”还是“全盘否定”,这需要系统性、全方位、多角度的论证之后,才能作出决定,这才是对待“考研全国统考”以及其他高教制度乃至公共政策的应有态度。

文/都大伟

来源:红网

作者:都大伟

编辑:张瑜

本文为红辣椒评论 原创文章,仅系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红网立场。转载请附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

本文链接:https://hlj.rednet.cn/content/2019/03/06/5197880.html

阅读下一篇

返回红网首页 返回红辣椒评论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