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两会大家谈 | 称谓变味何尝不是思想变质

来源:红网 作者:向秋 编辑:田德政 2019-03-12 22:58:17
时刻新闻
—分享—

3月11日,十三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新闻中心举行记者会,邀请科技部部长王志刚等领导就“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相关问题回答中外记者提问。在回答为青年科学家缓解压力大、获取资源机会少等所困扰的问题时,科技部部长王志刚指出:“不要一喊‘老板’就真是老板了,科技界的‘老板’的说法,我总是觉得不好听,师生之间还是教学相长、学学相长的关系,共同保持良好的氛围。”(3月12日 中青在线)

在个别高校和科研院所,有的研究生导师喜欢研究生称自己为“老板”,背后其实是学生给导师做项目、干活、打杂,甚至成为“贴身小秘书”。导师变老板,师生关系异化为雇佣关系,是对教育本质的违背。称谓变味,其实是思想变质的反映和体现。

身份称谓是个交际学名词,主要用于身份识别与区分。职务性身份称谓,在我国使用得特别多,有约定俗成的称法。在我国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党员干部相互之间的称谓,有明确的规定。一般称“姓名+同志”“姓氏+职务”或“名字+职务”。然而现实中,有的领导干部职务性身份称谓却变了味,甚至发生异化。

在有的党政机关和企事业单位,个别党员干部受官僚主义、宗派主义、封建陋习、“江湖习气”等不良风气的影响,把同事、同志间的称谓庸俗化,有的称领导为“老板”“老大”,有的称下属为“哥们”“兄弟”等。这些“江湖称谓”,满足了个别领导干部对财富、权势、地位渴求的心理需求,但是损害党和国家的事业,损害党员干部形象。

有的领导干部身份称谓变味,是为了掩饰自己的真实身份。中央纪委第九纪检监察室原副主任明玉清,私底下就喜欢别人称他为“明总”。明玉清经常出入北京福泰宫酒楼,若别人称其为“明主任”,则容易暴露其官员的身份,让酒楼工作人员识破其真实面目。明玉清被人称作“明总”,仿佛其腰缠万贯,与其前呼后拥、奢侈铺排享受做派相符。明玉清“明总”的身份称谓,是为了防止外人知道其真实身份,可以方便其经常出入豪华酒店,与有求于他的官员、商人沆瀣一气、勾肩搭背,进行权力寻租、权钱交易。明玉清身份称谓发生异化,其实也是其思想变质、腐化堕落的反映。

党员干部如何对待自己的身份称谓,反映出思想作风和道德修养,绝非小事。一方面,对于个别干部变味和异化的身份称谓,须引起高度重视和警惕,分析原因,认真对待,严肃处理,坚决纠正在身份称谓上的不良表现。另一方面,广大党员干部需认识到自身的身份称谓固然代表着职务和级别,但更多包含着义务和责任,需切实做到勤奋敬业、品德良好,对得起自己的真实身份称谓。

文/向秋

来源:红网

作者:向秋

编辑:田德政

本文为红辣椒评论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

本文链接:https://hlj.rednet.cn/content/2019/03/12/5210533.html

阅读下一篇

返回红网首页 返回红辣椒评论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