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浪汉”“大师”“沈巍”,是近几日火爆全网“流浪大师”事件的关键词。
一个“大师”走进大众的视野,甚至引发了一起狂欢,但总觉得,有什么在心中慢慢流逝,让人思绪全无。
有人在不同的角度赞美,有人在不同的角度贬斥,当然,也有人在默默地做围观,事不关己,当然,还有人根本不知晓这位大师。
只是,这些或热或冷,或麻木,或为了不麻木进行的辩论,着实令人有些厌烦了。那些狂野的热夹杂着或是利益也好或是真心也罢,没有带给我们的心灵一丝慰藉。浮光掠影的报道和追逐,再说得神乎其神,也不如《人间世》那种对生命的敬畏来得更震撼一些。我们似乎已经看到了人走茶凉的将来。等蹭过了热度,谁还会管“大师”或是沈巍的死活,谁还会记得他是会背《论语》《尚书》,还是会出语惊人。当然,如果到时候大师真的还能继续他的诚心“修道”,或许还会给大家带来一丝丝的舒服。那些贬斥凉薄的声音,义正词严得更是令人心慌,因为一不小心任何人都会被标签化,与“病态”“精神分裂”等词语沾上边,然后又是网络上的一场混战,此起彼伏,不知何时才能消停。相较于此,我甚至希望大家都“麻木”一些,对人、物、事都不要那么过分“关注”,当然,此麻木并非是让大家做鲁迅先生笔下那类“麻木”的旁观者。
我想,我也确实在这起事件中看到了鲁迅先生笔下的那些“旁观者”的脸。
第一种就是一张张看热闹的脸。这种人无所谓谁杀头,无所谓什么大师,只要有热闹就好。这是最不带感情的一种“冷漠”旁观者,他们的脸上表情上明显地写着,“有一个流浪汉成了大师,大家快来围观,好看好看”。换位思考,想想如果自己是那个被围观的人,真真是不寒而栗。
第二种就是一张张没有底线去攫取利益的脸。在我看来,这类旁观者最为隐形也最为可恶。他们将自己的情感强加于别人,甚至感动了自己,他们坚持自己的利益至上,他们不认为自己是在做打扰别人的事情,他们甚至相信了自己是为了给“大师”正名,是为了让更多的人看到“大师”,最不是旁观者的他们恰恰是最“卑劣”的旁观者。
第三种就是一张张盲目的脸。高贵的灵魂有很多种,公平来说,既然不能以貌取人,那我们就不能一边认为衣衫褴褛者,不修边幅者熟知《四书五经》就是大师,而干净整洁或者西装革履者熟知《四书五经》就是道貌岸然。我们崇拜的该是那种读书的精神,执着的信仰,而不是形象反差下的“惊喜”。盲目的脸盲目的心,这是最“悲哀”的旁观者。
第四种是一张张惋惜的脸。他们不会考虑沈巍真实的情感经历,他们只是想用救世主的心态来劝阻他,而实际上,如果仅凭短短的几天或者仅是几篇文章就断定一件事情,那是最不可取的。这些最“慈悲”人其实也不过是带着畸形情感的旁观者。
原来,在这场喧嚣中,我们可能都充当了“旁观者”。终于知道在心中慢慢流逝的是什么了,是那种温暖和尊重同在的幸福感。因为我们的心敏锐地感觉到,终有一天,我们也会成为被围观之人,在众多“旁观者”之中忍受着那份灵魂的孤寂,正如现在的“大师”沈巍。
而当这场狂欢过去,我们又能改变什么,留下些什么?说实话,对此我很悲观。因为每个人都在执着于心中自己的生活,不过还是依着前路赶着向前去罢。随着大师几句金句在几夕之间便能超越自我改变自我,不过是自说自话罢了。虽说,喧嚣之后还有另一场喧嚣,这才是真的世间,但总归还是不希望有那么多的“旁观者”。当然,这也是我的自说自话。
文/杨丽娟
来源:红网
作者:杨丽娟
编辑:张瑜
本文为红辣椒评论 原创文章,仅系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红网立场。转载请附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