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职场生态中,有一种加班屡见不鲜,令人感到心累:“唯时长论”“坐班不做事”“领导不走我不走”等形式主义加班现象,正在污染我们的奋斗精神。(5月18日 新华网)
关于加班,不能一概否定。一些特殊工种,的确需要加班加点。比如,新闻编辑工作者,面对突发事件,为避免引起社会恐慌,需在极短的时间内,把事件背后的真相挖掘给公众。再比如,单位攻克难关重大课题处在紧要时期,需要大家加班加点集策群力,争取最后的成功,否则功亏一篑。但现实中,弥漫着一股无效的加班文化,这种无效的加班是对奋斗涵义的歪曲。
无效加班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看领导眼色行事。一些人为了讨好领导的赏识,故意拖延时间,为了在领导面前表现一番,提升和加薪是这类人的最终目的。一是无奈的跟风行为。领导的办公室灯不熄,下属们你看我我看你,没人敢私自离开,于是大家死绑在一起。
这种无效的加班文化,对任何一个单位来说,都不能创造一丝实质成绩,反而让真正奋斗的人疲于应付。领导不能只看到“人”在岗位上, 不能不考虑“魂”到哪里去游荡。
要铲除无效的加班文化现象, 首先,领导要进行观念纠偏,不私自要求下属加班,更不能被假象迷惑,否则会起到误导作用。其次,建立科学的以实效为标准的评价系统,让注重效率和业绩的劳苦功高的奋斗者得到相应的回报,淘汰“人在朝廷心在汉”的敷衍混日子现象。再次,劳动部门要对无效的加班文化及时干预、制止。
奋斗的人生是有意义的人生,但无效的加班文化歪曲了奋斗的含义,也危害着劳动者的身心健康。建立科学的评价机制,才能遏制形式主义的加班文化,保障劳动者的合法权益。
文/杨应和
来源:红网
作者:杨应和
编辑:张瑜
本文为红辣椒评论 原创文章,仅系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红网立场。转载请附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