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17日,滴滴正式向全社会公布《滴滴网约车驾驶员防疲劳驾驶规则》。该规则已试行了一段时间,经过多次优化迭代,目前覆盖全国所有滴滴网约车驾驶员。这也是出租车和网约车行业首个依托技术手段,实现真正有效防止疲劳驾驶的安全规则。其中规定,司机每工作4小时需休息20分。(6月18日 新华社)
说起触痛到交通安全层面的行为,“疲劳驾驶”和酒驾、开车玩手机一样,是一个不可忽视的隐性杀手。就拿最近来看,媒体就报道了多个因司机疲劳驾驶而引发的交通事故,比如,在山东济宁,一辆小麦收割机侧翻进水沟,还有的司机撞毁护栏四十米。
对于疲劳驾驶,我国科目一驾驶员培训考试就有相关的标准,《道路交通违法行为处罚标准》第十九条十一款规定,连续驾驶机动车超过4小时,期间未停车休息或者停车休息少于20分钟的处警告或者200元罚款,并对驾驶人违法行为记2分。法律规定很到位,但现实往往很残酷,据官方数据显示,每年因疲劳驾驶引发的事故,致9万多人死亡或重伤,高速路上20%的事故都是因为疲劳驾驶。
法律与现实之间能存在巨大反差,一方面是因为疲劳驾驶不如酒驾和开车玩手机等行为容易辨别,隐蔽性较强,另一方面便是,出租车以及传统客运、货运以及网约车行业,都缺乏切实有效的行业规范与监督管理手段。许多出租车驾驶员为了获取更多的收入,连续工作12小时甚至24小时才休息、换班,极易发生道路安全事故,给乘客、自身和公众都带来极为危险的安全隐患,不出事不当回事,出了事后悔莫及。
现在,滴滴通过技术手段,实现新的安全规则,为更好规避疲劳驾驶,提供更刚性的约束,与法律的规定也相契合。这不仅有助于行业规范和现实执行,也疏解了疲劳驾驶难以辨别的现实问题,为司机、乘客安全负责,为社会公共安全负责,凸显守护社会利益的底色。如此探索创新,可以说是“行业自律”的一种具体体现,值得传统出租车行业、传统客运、货运以及其他网约车相关企业学习和借鉴。
其实,越是相关法律具体执行难度大,越需要“行业自律”的强化和加码。滴滴安全规则的思路和践行,若进行大范围有效推广,某种程度上不仅是在为安全托底,更是在为法律托底。毕竟如果这一技术手段能普遍用于车辆上,再与交通部门和公安部门相联通,那依法惩戒疲劳驾驶的门槛便大大降低。
防止疲劳驾驶,需要“行业自律”来加码。现在加码的主体是社会化企业,对此,其他网约车平台,以及出租车等行业主体应该感到汗颜,进一步说,在合规导致运力紧张的情况下,滴滴仍然没有放弃安全上的努力,主动用实际行动将安全置于第一位,其中的企业担当与责任,值得点赞。
专从网约车的角度来说,目前还存在一个临时性问题,滴滴有了防范疲劳驾驶的安全规则,可其他网约车平台在这方面仍是空白,那如果司机多平台接单,那滴滴的安全规则,便可能形同虚设,实际安全谁来保障?对此,今年年初全国人大代表李书福的建议,倒可提供一个疏解思路。他建议从全国政策层面明确一人、一车、一平台,进而划清主体责任归属,减少不必要的隐患。
当然,滴滴的安全规则,也受到一些司机现实质疑,毕竟强制休息某种程度上会有损司机利益,单子可能少了。但需要明确的是,安全大于一切,任何司机对利益的追求,都必须在法律范畴内。当然,滴滴也需要不断规范和优化安全规则,最终在各方利益中找到平衡点,实现行业的规范与健康发展。
文/默城
来源:红网
作者:默城
编辑:田德政
本文为红辣椒评论 原创文章,仅系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红网立场。转载请附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